在写作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就每单元的核心内容给出写作话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共同讨论,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集中不同的见解,捕捉合适的观点,然后根据讨论结果,确定可写的内容、写作时态、文章结构等,小组成员每人根据选定的题目独立进行实际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困难的话可求助于组员或老师。写好后,每个组员依次评改同组其他成员的作文,并用红笔划出精彩的句、段,就错句讨论改错,最后定稿。由其中一位组员负责抄写,署上小组成员的姓名。教师可以就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以及时态方面发表评论,提出修改意见。同时表扬作文成绩好的小组,并把最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里张贴,要求学生与此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评价。
这样做,每个学生都会为了自己和小组的荣誉认真地写、主动地合作,既提高了每个成员的写作能力和改错能力,又增加了小组的凝聚力。事实证明,合作写作的经验能导致以后学生个体写作成绩的提高。
五、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合理分组
首先,遵循“组间同质”的原则,这就保证了各个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即让每个小组的学优生和学困生的人数保持差不多的局面。其次,遵循不同特质的学生优化组合的原则,即要考虑到学生间能力倾向、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的差异,从而做到“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再次,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这个人数既能使学生的才能的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又能满足学生的交流和互助的要求。[]也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变换人数,比如“单词记忆比赛”,一对一的提问更具有针对性,相比多人一组效果要好,而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课程,每组需要的人数就要多些。最后,小组成员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动态的调整,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增强合作学习的兴趣。
其次,组内合理分工,防止学生发展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学生优势互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共赢。但是学生在小组中的地位却相差很大,有的学生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每一次合作都得到提高;有的同学消极地去完成任务,甚至逃避任务,在合作中一无所得,这样就导致或者加剧学生两极分化,发展不均衡。所以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讨论发言之前或作品展示之前才抽签决定哪位同学发言或上台展示,这就促使每个组员都有积极的讨论学习,切实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另外,组长轮换也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进步的机会,特别是激励参与性较差或者学习成绩后进的同学参与到学习、进步的过程中来。
再次,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合理、评价的内容要全面。
小组合作教学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需要把小组评价、个人表现评价、考试成绩评价、合作最终效果结合在一起评价,不能只以考试分数比强弱胜负,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保证合理性和全面性。要适应这一要求,我们认为,应当借鉴高等教育中学生成绩评价中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经验。当然,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赋予教师更大的自主权,也需要教师评价体系的相应调整,已经超出了本文研究的范围,在此不予展开论述。
最后,但远非最不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普遍推广和作用发挥都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环境的支撑。上文提到的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也是这种环境、条件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其他教育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分工意识,以及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强化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是非感,都非常重要,而且这些问题和环境条件的制约,不是中小学教师自己,甚至不是学校本身能够完全控制和解决的。另外,为了满足合作学习的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物质支持也迫在眉睫,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配备,学生学习实践基地的建设等。
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整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品质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使学生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问题的思考
2 王生.谈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3 黄保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以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目标的评价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