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后进生的教育策略初探
[摘 要]小学是学生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是向学生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但在不少学校,由于学校评价方式落后,学生家庭环境差等原因,不少学生沦为“后进”,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于小学教师来讲,我们从事的是神圣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学生有优差之别,作为后进生,他们的心理本来就有自卑倾向,如果教师不能将他们与优等生一样对待,那势必让他们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之间产生极大的隔膜,这绝对是有悖于我们的教育宗旨。因此,分析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使每一个后进生都能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阶段后进生的界定 形成原因 教育策略
一、小学阶段后进生的界定
从1963年塞缪尔A·柯克(SamuelA·Kirk)博士首次提出“学习失能儿童”概念开始,国内外学者从学业、能力、品德、态度等多方面对后进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尽可能贴切地描述后进生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后进生的概念可谓见仁见智。
我国的“后进生”概念源自于前苏联。尤其是建国初期,受“一边倒”的政策影响,大量学习、借鉴甚至是直接照搬照抄前苏联的经验,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在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他们常用“后进生”一词来描述那个时代处于特殊境地的学生们,他们不仅测验成绩差,而且思想、品行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要求相差甚远。我国教育界接受了这个概念,并把它运用于中小学实践当中。
教育大辞典对“后进生”的界定为“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第298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
综上所述,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智力发育正常,有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按类型划分,我认为小学阶段后进生主要有三类: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思想品德差的后进生;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差的“双差”后进生。
大量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表明,小学阶段后进生虽然暂时在某些方面落后,但是仍然是可教育好的对象。教师要意识到,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没有进步,而是相对优秀生来说,进步得稍微慢一点。教师在教导后进生时,一定要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努力找到相应的办法,帮助后进生取得进步,使他们尽快摘掉后进生的帽子,加入到优秀生的队伍中来。
二、小学阶段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小学阶段后进生的形成,有客观因素,更有主观因素,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便产生和形成“后进”。
(一)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原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9/9
小学阶段后进生的教育策略初探(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