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庭,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或做生意,把孩子托付给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老人体力和精力的局限性以及“隔辈亲”的原因,不能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起到监管作用,容易出现教育盲点。有的家庭,父母总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要,而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凯尔和郝尔赛等人于1961年进行了一次研究,即对一组打算上大学的男生和另一组不打算上大学的男生进行调查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父母的期望和教育对子女学习动机产生很大影响,一般说来,父母关心子女的学习,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就会提高子女的学习积极性。反之,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要求过高、干涉过多,必然会影响子女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
2.教养方法不当
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十分溺爱,使孩子养尊处优容易养成任性、放纵、傲慢、依赖、缺乏同情心、不懂礼貌、不讲道理等不良心理和性格特征;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严厉,动不动就“棍棒伺候”,但棍棒教育带来的不是孩子的转变和进步,而是思想的混乱、情感的对立、认识的转向和行动的反抗;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性,最终变成后进生。
3.家庭矛盾或变故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家庭稳固程度逐渐下降,家庭成员之间充斥着无休止的争吵和暴力,父母离异或者由于突然遭遇家庭变故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冲击和伤害,久而久之,孩子有可能变得性格孤僻、情绪敌对、行为富于破坏性等,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和生活自然会受到影响甚至无心学习。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学习动机缺失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是学生需要的动力表现。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才能发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习达到完善的地步。学习动机缺失,一是指缺乏正确或明确的学习动机;二是指学习动机强度小,缺乏内部推动学习的心理力量。[ 陈福安:《中学生心理学》,第32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小学后进生由于觉得中考、高考是以后的事情,或者是即使自己将来考上了一个好的学校,以后会怎样还不知道,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2.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小学后进生已经形成的不良性格制约着他们的行为。比如,有的后进生自卑、消极、待人接物随意冷漠、喜欢独处不善交往;有的则活跃有余,自制不足,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多偏激等消极的性格特点,很容易使他们无视他人和集体的存在,一心维护个人私利,甚至做出破坏集体纪律和社会公德的事情。
3.道德认识不明确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还不明确、不稳定,还没有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而且缺乏正确的评价能力,分不清真假、善恶,容易受社会上一些错误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形成错误的认识,有意无意做出违反学校纪律或违反道德的事。例如,有的学生把打架闹事看成是“爷们”和“义气”,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拍马屁”。也正是这种自以为是的认识容易使他们成为后进生。
(四)同伴群体的压力
后进生也有自尊心,也希望在班级、同学中有被接纳的归属感。但由于后进生在有的教师眼里是拉班级后腿的分子,是集体荣誉的破坏者,而事实上,即使他们有过勇于改正错误的表现,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信任和鼓励,这也影响了他们在班集体中与他人的关系。有的班主任还会根据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调整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使得后进生在自己的同学面前很羞愧或是自卑,难以抬头,所以他们可能在别的方面,甚至在有违道德品行的事情上体现自己的存在,或者主动接近其他品行不好的同病相怜的学生,以排遣自己是后进生的孤独感。
(五)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当今时代,网络发展之迅速,使学生们从小接触的人群和范围越来越广,开始突破家庭和学校的范围,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健康成长,但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的侵染,坏人的教唆,“黄色读物或影视”的腐蚀,西方生活方式的诱惑,落后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等都使学生滋生着种种不良品德,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如一些“黑网吧”、盗版音像制品、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图书等低级庸俗文化的不良影响,都会时刻危害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9/9
小学阶段后进生的教育策略初探(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