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形成品德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是矫正品德不良行为的重要心理条件。使学生明辨是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品德不良的后进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一些比较简单的社会调查活动,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事实教育学生,通过简单的社会调查可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同时在各种调查活动中,孩子们往往都会身体力行,严于律己。他们的言行会影响周围的群众,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父母会在学生的调查活动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并会自告奋勇地担当学生的校外辅导员。
(九)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后进生
后进生的落后是相对的,也可能是暂时的。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是变化的,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潜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通常的毛病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学习习惯不良,如果教师认为通过一次谈话或一段时间的教育就可以让后进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免有些不切实际。后进生经常会出现反复:一些转变较好、表现较稳定的学生,有时也会故态复发。因此,对于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要以最大的耐心和恒心,冷静地分析原因,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总之,对后进生的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走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始终对后进生怀着真爱与尊重,深入分析,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后进生一定会变成好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刘岩、王萍主编:《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34-138页。
2.班主任新经典丛书《班主任如何实现后进生的转换》,本书编写组编写(作者不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4月,第1版,第2页。
3.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55-57页。
4.庞云凤、王燕红编著:《小学班级管理策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第179页,第238页。
5.张乐生主编:《后进生转优妙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72-73页,第118-119页。
6.钟日祥编著:《教师转化后进生的9大技巧》,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80-83页,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