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讲,我认为小学后进生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关系,常见的后进生的父母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类:
⑴专制型父母
特点是管而不教,严而不苛。他们对孩子非常严厉,习惯于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孩子只能够无条件服从,是非对错全由父母说了算,孩子如有偏差,就给处罚,而且很少解释。这样管教下的孩子比较谨慎,但是容易胆怯,逆反心理重,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父母与孩子在感情上也比较疏远,孩子比较悲观,性格冷漠,缺少热情。
⑵放任型父母
这种父母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很少对孩子有所限制。父母在孩子的能力培养上,也没有什么标准和要求。让孩子随意的发展,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似乎成熟的较晚,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低,很难严格要求自己。
班主任在与这两类家长沟通时应注意:
首先,尊重家长是沟通的第一原则,要有尊重后进生家长的意识。
其次,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再次,与后进生家长联系沟通时要有理性的意识。
最后,见面沟通时要先扬后抑,让后进生的家长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
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某种方法在这个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则可能不灵。班主任应对后进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想、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在与后进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认真做好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与后进生家长密切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要做好家访工作,班主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做好家访前的准备
为了提高家访的效率,班主任在家访前,应制定家访计划,对什么时间家访,通过家访解决哪些问题、家长有什么特点、应运用什么样的谈话方式,班主任都应心中有数。
⑵精心选择家访时机
有利的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选择好家访的时机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家访效果。譬如,当学生学习成绩出现上升或下滑时;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当发现学生一段时间情绪低落时;当知道学生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都是家访的好时机,此时家访往往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⑶要讲究和家长谈话的策略
家访时的谈话是最讲究技巧方式的,通过与家长的亲切交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
第一,谈话时要以鼓励为主。有些班主任喜欢搞告状式的家访,告状似的家访往往导致家长与学生的对立,甚至学生与班主任的对立,往往事与愿违。因此,班主任家访时,应在客观介绍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鼓励为主,通过鼓励让家长和学生看到学生的希望,和家长一起理性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帮助后进生克服缺点。
第二,谈话时要善于倾听。
班主任在家访时,倾听是十分重要的,既要倾听家长的声音,更应当倾听后进生的声音。
第三,谈话时要坚持后进生在场。
让后进生在场,就是要让后进生、家长、班主任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多给后进生讲话的机会,将家访变成后进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
⑷要及时做好记录和总结
家访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好家访记录,以便积累材料、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家访的效率。
(八)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后进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小学阶段后进生的教育策略初探(八)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