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传统学生评价制度依然存在
虽然国家明确提出并大力实行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学生评价制度仍然存在,很多学校把学生评价局限于为学校管理服务,成为学校控制教师,教师管理学生的主要手段。这种功能上的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评价积极作用的发挥,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把考试与测验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形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在传统学生评价制度中,考试与测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几乎成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惟一形式;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则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这样就很难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模式,必然会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不应有的偏差,这也是“应试教育”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
(2)形成了对分数的过分追求
由于传统学生评价以考试和测验为主要手段,评价结果自然是以分数为表现形式,因此在运用分数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把分数的作用夸大,使评价的教育作用降低甚至丧失,消极影响反而不断增强。
由于过分强调分数,导致了分数为对象的“偶像崇拜”。教师与学生为追求结果而不顾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极大冲击,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评价结果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提高也影响甚微。同时,由于这种分数常常作为对学生分等鉴定的工具,使许多学生产生焦虑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压抑了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并成为学生养成诸如抄袭、作弊等不良行为习惯的诱因。在学校中流传的“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就是这种消极影响的写照。
(3)学生评价过程中的随意性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准确
传统学生评价单纯强调评价结果的总结性和管理性功能。这种评价功能的单一化倾向,使教师评价学生时随意性增大。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对学生品德和体育水平的评价上,也表现在占主导地位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上。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考虑教育教学目标,只是从某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出偏题、怪题的现象屡见不鲜,品德评价走过场的现象更是学生评价中的一大通病。这些做法,很难保证学生评价的客观、公正。
(4)学生评价难以产生有效的教育效应
传统学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使评价应有的教育效应大大降低。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虽然考试的高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激励作用,但由于缺乏进一步评价的信息,这种激励作用发挥的时间非常有限。尽管低分也可以激励部分学生从挫折中奋发,但对于后进生来讲,低分常常会导致他们意志消沉、学习自信心下降。
2.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者,不可避免也会受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基于此,不少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优秀生身上,对优秀生呵护有加。相反,认为后进生不可救药而置之不理,致使后进生在“后进”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它虽不像正规学校那样具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但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却有极为明显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及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番话,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疏于关注和管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9/9
小学阶段后进生的教育策略初探(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