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与行为要一致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能的学习,有赖于科学的组织安排,有赖于宏观和微观的学习策略的指导,有赖于我们尽可能以有限的脑力和时间资源来应对繁杂多样的学习任务,而所有这些,都要靠科学的学习计划来实现[2]。同时也要确保计划得到有力的实施。而小学生自制力差,学习动机不强,注意力集中性不稳定,因此,帮助学生,引导家长,共同制订一个科学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并且监督和引导孩子坚定地按照每天的日程安排和计划来实施,不轻易更改,不随意打折扣,严格地照章执行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计划的指导与规范作用。久而久之,让孩子能够自觉自律的好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
(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开动脑筋的习惯
上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上课的纪律是首当其冲的,一个安静,有序环境是学生是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专心的听讲,提高学习的效率,取得优异的成绩的首要条件。除了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还要学生认真对待上课,在上课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以及积极地开动脑筋,这样才能产生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5]。教师要教育、督促学生上课时边听、边想、边看、边思,做作业时要边做边思,读书时要细读深思。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抽象思维还要建立在直观材料的基础上。小学生理解能力较薄弱,课本中有许多地方是他们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一个标记,然后在上该新课时向老师提出疑问。针对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记笔记以加深记忆。只有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难点,不断地解疑,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三)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在理解,记忆上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程,绝不会听完课就能够立刻掌握,必须要进行连续的学习。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在学习新知识20分钟后遗忘达到41.8%,而在31天后就遗忘达到了78.9%,所以小学生及时复习新知识,加强巩固[5]。正因为如此,复习才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复习,可以避免知识的遗忘,巩固课上的学习成果,并对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消化。这样,学生便能够从容地应对作业,并通过作业来进一步发现知识掌握上的空白与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后续学习,提高其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但是许多学生课本还没有弄懂就去做作业,做作业的态度也不端正,发现错误也不改,甚至抄别人的作业,这些都是需要坚决抵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完成作业是知识应用的一种形式。它能提高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它能促使所获得的知识通过形成技能而转化为能力。对于学习态度乃至以后的劳动均有潜在影响。要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让学生懂得按时交作业的意义,从小建立起学习的责任感。良好的作业习惯的核心是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如审题要全面,条理要清楚,问题要认准,分析要合理,计算要细致,验算要认真,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通过训练,逐条落到实处[6]。
(四)归纳总结的习惯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而知识本身是一个整体或系统,但是教学或学习时往往需要从局部的环节和单元入手,然后再进行整合。即便是一些局部的简单知识,学生往往也很难一下子达到完整的把握,需要把历次学习的成果汇集到一起,以产生一个综合的累积效果。正因为如此,归纳总结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归纳总结,人们才可以对知识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才能在以往的学习成果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才能使学习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但是,这一工作同时也是困难的,是凭学生的自然倾向不乐意干的,需要老师把它的重要性讲明,并施以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如把总结当成学习的一个必须的环节和步骤,当成必做的作业,如此,才能促成该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举一反三的例子。教师选读一段课文,其他段让学生仿照自学、议论。这样模仿、练习和检查三者结合,使学生在自我投入中产生兴趣。在学习三角形时,可以让孩子指出身边哪些物品是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导出什么是三角形。
(五)肯钻研、不怕困难的习惯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透彻地掌握知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不畏困难,努力钻研,否则,就不足以学好该门知识。但是,现实中,许多学生学习时畏难怕苦,遇到难点和问题,不是迎难而上、下苦功、花大力气去攻克它们,而是采取躲、托、敷衍了事的态度去搪塞,而该过的关不过,该跨的坎儿不跨,就不可能实现学习上的突破。因此,必须鼓励学生不断强化意志品质,培养不怕困难、肯钻研的良好态度和习惯,遇到难题要积极地应对,勇敢地面对,不达目的不罢休。小学生思维特点通过模型、挂图、标本和光盘读物等,于像直观中感染学生,在“乐”中求知。例如“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先让他们独立思考,然后再合作交流,学生会发现此题答案多种,可以是 3 个,可以是 4 个,也可以是 5 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动手过程中,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去挖掘动手过程的知识,同时尝试不同的方法去完成动手作业,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肯钻研的精神。
四、总述
总之,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改进,而且良好的学习习惯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多样的。在这些习惯中,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又有实际行动方面的,既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又有智力因素方面的,又有实际行动方面的,既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又有智力因素方面的,既有针对整个活动的,也有针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等等。不同的习惯具有不同的操作结构、功能价值和适用范围,了解这些,努力地把它们塑造好、培养好、发扬好,将这些习惯泛化到相似的情境中去,让小学生终身受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生具有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参考文献
[1]王军虎.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7):39.
[2]王秀娟.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科教导刊,2008.8(1):78
[3]李仲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探究.基础信息研讨,2003.7(2):46.
[4]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梁宇,袁俊.浅谈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大众科技,2010(1):142-143.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