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方面,政府作为消费者、供应商和社会经济主体之一与企业存在着竞争关系。
(1)政府作为消费者与企业的竞争。政府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存在,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及成长的日常开销,就要产生购买行为。这种购买行为包括原材料购买、设施设备的购买、商品的购买、劳务及各种科学专利发明和债券等。政府作为消费者与企业就形成了购买关系。根据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模型我们可知,作为消费者的政府,与企业必然存在着讨价还价的竞争。所以说政府作为消费者与企业存在竞争关系。
(2)政府作为供应商与企业的竞争。政府是企业再生产重要资源的供给者。政府在调节经济社会运行时提供的资源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和物质形态的资源两种形式。政府提供的资源一般都具有社会现实用途,企业获得了政府资源也就获得了从事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因而企业普遍对寻求政府的资源有较高的积极性。这样,政府就成为了企业的供应商之一。同样,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模型告诉我们,政府作为供应商与企业同样存在讨价还价的竞争关系。
(3)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之一与企业的竞争。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之一,与企业处于平等的地位,两者在经济的运行中必然有一定的利益冲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对企业的服务主要包括三项职能:一是维护正常的、良性的市场秩序,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的公平性,维护企业所拥有的正当权利,使所有的企业能够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并真正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二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稳定与增长,这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协调和保护本国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政府应当熟悉和把握国内外相关产业和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竞争状况,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和指导企业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
(六)政企之间关系的假设性发展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进行政企关系的可行性发展,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性进展,企业拥有政治资源可以使政府与企业关系密切,企业从税收、贷款以及房地产租售等方面获得政府支持,反过来企业也可以通过担任政府经济顾问、各种咨询委员会成员以及公益性捐款等途径接触政府部门。比如,公益性捐款能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同时也为企业参与政治制定政策提供了机会,因为各种公益性捐款所体现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可以博得政府的好感与信任。这样企业参与了政治,其拥有政治职位的人员就可以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主动把握市场动态影响政府的决策。同样企业给政府带来了税收,政府可以也给企业提高更多的资源,比如给企业提供购买合同,提供垄断产品,减免税收。
总之,政治关系良好的公司不仅是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政策上的优惠,而且可以通过企业的行为影响政府的决策向有利于公司方向制定。同时,在政府政策制定后可以更能理解和把握政策的方向,从而使企业行为做出及时调整,提高企业业绩。
(七)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仅限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企业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仅要与主管政府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企关系主体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上述变化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对于我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来说,这些变化是新生事物,在处理双方关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良好政企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
四、完善我国政企关系有效建议
(一)重塑政企关系,造就现代企业
重塑政企关系,造就富有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首先必须调整过于分散的国有资本布局,重新构建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为政企分开奠定产权制度基础。同时,必须为国有企业创造充分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应当致力于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而建立中国式企业制度又合理企业治理结构不可缺的关键一环。
1、调整国有资本布局
应当有秩序地收缩国有经济战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通过产权流动,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向战略性领域集中,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2、完善国有资本的经营权的委托代理机制
国有资本的终极所有者属于全国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人民对国有资产资本行驶终极所有权,而全国人大不能对所有的国有资本进行具体的监督管理,因此全国人大可以授权国务院负责国有资本的管理工作。
3、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权和监督权归所有者,而企业的经营权归所有者聘请的经理。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就显得只管重要了。
4、建立完善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目前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中出现“59岁现象”,从一方面反映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益与其贡献不相称,经营者的薪金报酬并没有按市场规律去运行,使得一部分经营者感到自己对国家的贡献与所得的酬金不成比例,萌发了退休先打捞一笔的想法,使不分比较优秀的经营人员在自己人生旅途中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奖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对贡献比较大的经营者要实行高薪、重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按市场经济要求,重新界定和调整政府机构
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来看,在政府体制中,就经济方面来讲,最终所剩下的最大机构就是管理机构。
从经济方面来说,政府的管理机构就是包括宏观管理机构和市场管理机构。也就是说,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看,政府机构中需要存在的管理机构。
(三)按市场经济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
1、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
政府必须具有强有力的宏观管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奖励一套以产业政策为轴心,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重点,辅之以其它各项政策和宏观调控体系,统一调度和综合运用,以起到推动我国经济质态的进步和量态的均衡协调目的。
2、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所有者。政府的多重角色,决定了政府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干的全能型政府。政府职能的全包,直接操纵着哪怕是最小企业的人才物产供销,一切都被政府管理的做法,其必然的结果是经济缺乏活力,社会中其他调整社会秩序机制的作用收限制。
政府的服务很关键,现在提倡服务型政府。政府服务也有几个方面。一是实行了市里领导和百家企业挂钩联系,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二是简化审批手续,行政服务中心有455个项目,进行审批,同时有网上代理审批手续。这样大大方便了企业家办手续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三是主动为企业减轻负担。四是对机关的效能进行测评、考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最优化的政府和企业关系就是实现合作,也就是说政府和企业在制定策略时,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在合作中达到利益均衡。结合世界政企关系的发展,我国的政企关系的发展应该是以合理合法为基础,加上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才能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卫武,田志龙,刘晶.我国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政治关联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4)
2余航.中国市场改革深化中的政企关系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3黄平.中国政企关系改革的深层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06
4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 孙柏瑛.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与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4)
我国政企关系分析(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