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当前一线为主的教育体制也是统一的。这些研究对于我国的义务教育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要以推进均衡发展为突破口,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儿更加明去啦,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
2 具体策略研究。
(1)基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
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从根本上来,说是资源配置的均衡。学者们提出的策略,基本集中在这些方面。
a 强化政府责任,
义务教育,办学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任。政府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将义务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方针。依法办学,建立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教育评估机制。加速薄弱学校改造。逐步形成教育均衡发展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有人在分析了当前义务教育财政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区域投入差异原因剖析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财政供给给出啦,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明确政府财政责任,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加大贫困弱势扶持力度,加强公共财政监督等建议。
b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的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学校标准化的实施主要是国家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约束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无论从校舍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等硬件。还是从师资队伍学校课程?等软件儿都应该有相对统一的标准。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在教育层面上来看,就给所有学校一平等的国民待遇。
c加大对薄弱校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现实政策的惯性与体制路径依赖,很难重现至重点学校政策,出发去实现均衡发展,晕死,最为有效的措施是政府改变过去,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向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是贫困地区薄弱学校能够从政府获得比重点学校更多的资源。
改造薄弱校的主要建议和措施有,财政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积极培养薄弱学校,学科带头人,加强名校和薄弱学校间的人才交流,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弱校作为强校的分校,优化教育资源进行学制改革,通过强弱合并建设一批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等等,
d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师合理流动,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很多学者指出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最终体现是,区域内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语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方面实现或接近均宏华相比,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的提高与师资均衡目标还相距甚远,这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平静,因此,必须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区域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交流的机制。如积极,培养薄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只较为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通过派遣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或采取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是叫挂职等方式。帮助薄弱,学校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基于区域资源共享的角度。还有学者认为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是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措施。各地也在推动区域内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教师在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流动,具体要求是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重点学校的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还有就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二是学校之间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品牌管理和师资,北京市东城区的学区换管理,广东上海的教育组团,杭州市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吉林长春市地捆绑式发展,成都市锦江区的薄弱校联盟,等分别提供啦,校际合作的几种典型模式,还有的地方通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用现代化手段让学校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从监控督导评估的角度。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研究员认为,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香港中文大学的,周一经验,博士,尝试。运用经呢技术建立教育公平指标体系,从区域城乡学校和受教育群体四个方面,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度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从整体上看正在趋向均衡。中央教科所督导与评估中心,从2002年开始对全国部分地区实行教育监测,在教育指标制定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客观轻主观重集体轻个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崔会广试图利用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些测量工具构建测量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水平的方法体系。定量描述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伴随着这些理论研究的进展。北京湖北黑龙江,深圳等地也进行了实践的探索,相继建立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指标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体系。
五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思考。综上所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理论研究为主。已有的众多研究侧重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阐述内涵界定,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特点一一原则策略有了较为深入探讨。相对而言时间研究较少。即使是对具体措施上的建议也多是原则性的,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较少,如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设计。有宏观中观的层面研究逐步转向微观,以往的研究主要涉及区域城乡校际均衡发展来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注区域内,尤其是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内部学生群体均衡发展得研究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发展差距较大的城市,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就非常不足。从研究方法上看,有理论研究,有实证研究,也有比较研究,但总体而言,后两者显得较为薄弱。国外积累了许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措施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但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经验方面的研究较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 人民教育,2004,(4)
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教育研究,2002,(2)
翟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07,(7)
黄丹凤,摘自《教育研究》2008年第一期
苏启敏,对教育均衡问题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孔祥娜,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盖玉欣,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5
于越萍,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