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的金融制度改革和经济增长的现状,如何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和定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如何认识在未来几年内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也是当前银行信贷领域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从历史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制度变迁进行了梳理;然后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银行信贷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提出了当前银行信贷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若干问题。
(1)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历史考察:相对于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经济金融制度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国有金融制度先后经历了单一国家银行制度(1984 年以前 、国家专业银行制度(1984~1994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制度(1994~2002年)及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改革(2002 年至今)的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的演变过程。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下, 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阶段性的演变过程,逐步实现了资金交易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比如,信贷管理原则由“ 计划性、物资保证性、偿还性” 转变为“ 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 。
(2)对国有商业银行历史不良贷款的认识:产权、软预算约束与渐进改革成本国有金融制度对渐进式改革的突出贡献已被理论界广泛研究和认可。国家垄断和控制下的国有金融制度有效完成了储蓄总动员,在国家信用担保下,国有银行可以在较低资本金的支持下保持高负债运行,国有企业可以在财政注资不足和流动性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国有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保障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说,国家垄断金融制度支撑了渐进改革的顺利进行,承担了改革过程中巨大的社会成本,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同时,与国有金融制度巨大社会贡献相对应的却是国有银行积存的巨额不良债权。由于政府行为的过度介入导致“ 政策性不良债权” 占比很高。预算软约束成为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内在机制。财政部门向亏损的国有企业提供补贴或税收减免,中央银行通过向陷入困境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或注资, 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 准资本金”信贷;另外, 国有银行同时又扮演着双重角色, 既是预算约束体, 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支持体。政府在财政控制力量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强化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以便向政府偏好的企业和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随着国有金融制度改革的加快,国家作为具有明确效用函数的经济体已经无法承受这一巨大的历史责任,风险因素激励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按照市场化运作并独立承担风险。
(3)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认识:结构、效率与股东价值最大化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公开上市步伐的加快,总产回报率(ROA)、资本回报率(ROE) 等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现的重要指标,实现商业银行市值最大化和股东回报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银行信贷作为收入和利润最主要的来源渠道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受国家信贷政策、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技术、 区域经济环境、 客户状况及其金融需求偏好等诸多因素影响,其效率高低直接表现在不同时期分布在不同信贷市场、客户和产品之间的信贷组合,它们之间的比例则构成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基础和表现形式,即银行信贷结构。合理的信贷结构是提高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基础,而高效率的信贷资金配置则必然促进信贷结构更趋合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优化资金配置、调整信贷结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为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效益较差。
(4)银行信贷要建立风险定价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 它的本质不在于彻底消除风险, 而在于更好地认识风险、 控制风险和经营风险, 风险定价机制则是量化风险、 实现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关键。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11/11
我国银行业的信贷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