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时期银行信贷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资金流动性过剩、“脱媒”与信贷非中介化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存差余额不断上升,截至2006年4月末,全国金融机构存差累积达 10.1 万亿人民币,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显现,“资金脱媒”加剧了银行信贷非中介化。“资金脱媒” 体现了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效用弱化,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机构中介功能提出了挑战。首先,金融工具创新对金融中介降低交易费用优势的制度性替代,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手段而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银行间接融资市场
随着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的修订与改进,企业债券市场也将呈现增长趋势, 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相应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同时,发行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的企业大多是资信状况良好的大型优质企业(集团),特别是那些十分依赖大型优质客户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旦其依赖的主要客户获得了更为便捷的直接融资机会和更为低廉的融资成本的渠道, 融资渠道的替代就会对其产生更大的冲击。
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为贷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在提供金融工具的效率、能力、技术进步及交易成本的差异加剧了银行信贷非中介化的程度。其次,银行信贷非中介化体现了金融机构对企业财务状况判断力的弱化。在计划金融条件下,企业财务状况评价被外部化了,对信贷对象的评估更多地依靠以政府信用为保证的外部评级体系。
这种简单的财务评价方式或偏弱的信息处理能力带来了巨大的企业风险,信贷非中介化从国有商业银行大范围退出并进入大城市、大企业的行为中得到验证。供需非均衡、议价博弈与利差收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表现为信贷投放受阻, 本质上体现了信贷双方之间的供需非均衡。
一是部分企业资金紧张与银行资金宽裕并存。从社会生产要素的结构及长期发展趋势来看,资金要素依然是一种稀缺资源,企业资金紧张将表现为一种长期现象,与银行资金宽裕并存体现了信贷供需之间的不匹配矛盾。受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影响,国家及时出台了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防止投资过度和供给过剩,如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还有部分行业出现相对饱和, 如电力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前期投入都比较大,后续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依然旺盛, 但受信贷行业政策的制约投放有限。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很大,但由于受到资产规模的限制,可抵押物较少, 很难达到银行信贷的要求;同时还受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制约,考虑到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其交易成本很高,银行信贷更趋谨慎。
二是优质企业不需要贷款与其他企业需要贷款并存。对于享有国家垄断优势、 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都非常优良的大型企业(集团)而言,现金流一般都比较好,资金短缺不明显,即使需要资金,发行债券或者短期融资券都可以满足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尤其是那些纷纷组建集团公司的经济实体,实行资金在集团内部的统一调配,进一步降低了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和依赖。而对于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而言,即使是具有高成长性和未来高收益、高增长的科技型企业,也由于信贷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满足其信贷需求。从议价能力来看,对于优质项目,营销难度大,买方市场具有绝对的议价能力,往往都要求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宽松的信贷约束条件;而对于中小企业则呈现卖方市场, 企业信贷需求旺盛,但议价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不需要贷款与需要金融服务并存。部分优质高端客户在其他融资渠道通畅的情况下纷纷放弃银行贷款,但同时对银行全面、多层次服务和高端服务需求却进一步加强,客户理财、资产托管、企业财务顾问及并购改制顾问等中间业务服务方面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供给来看,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水准亟待提高,目前的人才储备还无法全面满足客户的要求,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
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风险的分析
银行信贷的“ 抵押” 文化与风险控制如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11/11
我国银行业的信贷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