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一个孩子,教师的心中应该有每一个孩子的欢乐和苦恼。教师要给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对每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与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互动。
第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到智力、能力及其社会化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师生情感关系是激发学生参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对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以及师生的全面发展都产生很重要作用。”所以要建立充满人性的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得到充分激励、发扬、锻炼和展示。在班级中,往往班主任(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为亲密,而数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相对来说较为疏远。数学教师要想与班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尽可能多的走进班级、走近学生,在课后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等等。这样可以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利于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间建立真正相倚的师生关系:第一,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人与人的关系上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进行自然、和谐地互动,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应体现在其一切的教学行为之中。第二,教师要把自己的外在权威转化为内在的威信。能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学的教师是学生可以信赖的人,是拥有专业素养的人。这种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而是“内在养成”的,即权威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魅力日益树立起来的。这应当成为教师工作的教育信条。因为,这种教育“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四、结论
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以往只关注教案设计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就好的片面观念,尽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提倡适时适度进行二度设计,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这样,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有敏感性、能善于捕着信息,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来组织教学,使教学过程不断呈现竞争和合作的两种形态,生成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创意,使每个学生在原基础上有新发展。这样,顺着学生的思维,组织推进学生学习、交流、讨论,充分让学生去比较、选择合理和适应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自己去发展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调节课堂教学,随时准备适应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素”,抓住教学中和各种“生成性因素”,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切莫把这种“生成性因素”当作是“搅乱课堂”,而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
参考文献
[1]吴江.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企业经济,2011.1.
[2]李仕沐.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激发学生参与[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7期.
[3]马吉宏.论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4]马吉宏.论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01期.
[5]李含平.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课堂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6]吴文海.课堂激发学生参与障碍及解决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5期
[7]闫焕文.初中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参与初探[J].学周刊,2011年29期.
[8]潘冰.社会学视角下课堂激发学生参与不平等问题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9]赵彬彬.科学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行为类型观察研究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08期.
[10]杜萍,张毅.强化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的依据与教学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年03期.
[11]周万花.关于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参与提问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年06期.
[12]庄志明,侯庆法.小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参与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16期.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策略 (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