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可以让幼儿对老师的提问再一次进行思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可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在中小班慎用,他们还缺乏评价的能力。在大班运用时,要在幼儿对答案正确与否有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这时让幼儿评价就有针对性。如语言活动中教师经常会让幼儿给故事起名,当幼儿各抒己见起名后,不妨问幼儿:“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好在哪里?”
三、教师有效提问与有效回应的策略
(一)有效提问的策略
1、引发讨论的提问
引发探索讨论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相互讨论中得出多种答案,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如听了故事名称后让幼儿猜一猜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幼儿可根据故事的名称猜想出很多答案,这样既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又使幼儿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活动的进一步进行。再如“有趣的水”的科学活动,在幼儿直接感知水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提出“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怎样才能节约水?”等问题,让幼儿去扩散、去讨论,充分发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激发幼儿想象的提问
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想象,让幼儿暂时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灵活性,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
如学习故事“月亮船”后,老师问“蒲公英还会飞到哪里去呢?”孩子们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去体会蒲公英能够飞到很多地方,除了城市还会飞到城市的每一角。
3、便于换位思考的提问
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有利于幼儿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如学习童话问幼儿“假如你是??,碰到这样的事怎么办?”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就会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4、有助于探究的提问
探究性提问是一种设置悬念,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或操作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以寻求答案的一种提问。
例如: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幼儿提出了“为什么小鸭会游泳而小鸡不会游泳?”对此,我引导幼儿:“小鸭和小鸡的脚一样吗?”当幼儿通过观察实物得出结论后,我们又进而提出“为什么小鸡的脚和小鸭的脚不同就不会游泳?”的悬念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并在一只大木盆里装满了水,让幼儿体验五指分开划水和五指并拢用手掌划水的感觉,幼儿在积极的探究中终于找到了“小鸡的脚没有脚蹼,在水中不能产生浮力和动力,所以不会游泳”的答案。
5、利于双向活动的提问
同时,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教师要善于设问,还应该鼓励幼儿主动提问,因为幼儿的自主活动不是单独的个体活动。如看图讲述活动中,让幼儿说说哪一张图片还不理解,哪一个问题还不明白,需要请同伴或老师帮助解答等。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二)有效回应的策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