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概括、宽泛的回应,如“你真聪明、真棒……”等等。这样往往使幼儿无下文,引起尴尬。因此,回应的提问点要小,使幼儿的前后经验得到联系。具体回应对策如下:
1、迁移策略
判断幼儿生成的问题有潜在价值时,教师应进行点拨,引向显性价值方向。教师根据幼儿生成的问题,判断是否有潜在价值,有价值的,教师进行点拨,引向显性价值方向。
案例:在进行《春节》这一主题活动中,谈到“春节当中最喜欢的食物”凡凡说:“我最喜欢吃春卷,可是为什么春卷煎了会发黄?”典典回答:“油的品牌不一样!”教师马上回应:“刚才典典说了一个很好听的词——品牌。”“油有哪些品牌?”孩子们说完各种“不同品牌的油”以后,教师接着说道:“我们的衣服、食品、汽车都有不同的品牌。”
分析:当幼儿提到“春卷为什么煎了发黄”这一问题时,教师清楚地知道,这种化学反应,在现在是无法向孩子解释明白,即使讲了也没有太大价值。因此,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转移视线这一方法,将幼儿的视线转移到了对各种不同物品的“品牌”上面来。
2、嫁接策略
把幼儿生成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效链接,形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案例:散文活动《下雨了》即将结束,孩子们在老师的钢琴伴奏声中,一边高兴地唱一边表演着歌曲《下雨了》。唱着唱着,一个孩子突然问 “老师,为什么会下雨呢?”
分析:孩子能提出一个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证明了他很爱动脑筋。其实,老师可以采用鼓励的话先肯定孩子,然后灵活地调整原来的计划,等唱完歌以后问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下雨吗?”如果孩子不知道,可以引导他们先回家去收集一些资料,看看相关的书籍,再把资料带到幼儿园来大家共同解决。
3、商议策略
幼儿生成的问题激起争议时,教师从尊重幼儿意愿出发,采用师生、生生共同商议的策略;
案例:大班的散文诗欣赏《雪花》,教师提出:“下雪有很多美好的事,谁能说说?”蕊蕊站起来:“老师,下雪也有不好的,昨天爸爸要带我去划船,因为下雪就不能去了,我不喜欢下雪。”“我也不喜欢下雪……”顿时活动室里你一句“下雪好”,她一句“下雪不好”争得面红耳赤。教师问:“那么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下雪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于是,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小辩论赛”,把下雪的“好”与“不好”一一讲了出来。
分析:聪明机智的老师只用了一句话,便将孩子们从“好”与“不好”的无意义争吵,引导到了有价值的“下雪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这一问题的探讨上来,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这既是对幼儿思维的挑战,又让他们明白了要辩证地分析问题,孩子们讨论之后说了许多关于下雪的好处和坏处。
4、留疑策略
对幼儿生成的问题教师无法判断作出取舍时,可坦诚相告,激发孩子日后探讨的兴趣。
案例: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自然迎得了孩子们的青睐。刚讲到大恐龙把自己的身体作为一座立交桥,让汽车、行人从它身上走过,孩子的问题来了:“老师,现在为什么没有恐龙了?”“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你们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查查有关的资料,明天再来告诉我,好吗?”
分析:对于孩子即时生成的“为什么现在没有恐龙”这一问题,教师实在不知道如何回应,于是很坦然地告诉孩子,并将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进行自主地探索学习。因为有了兴趣作基础,加上老师留给的疑问,孩子们便很积极地寻求答案。
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