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的调查研究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位伟人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由无数次的重复或者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而对于孩子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如果不从小就注意培养,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行为习惯 行为方式 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终身受累。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非常重视在做中学,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实践中养成习惯。“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教育无处不在。
本文主要通过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如何引导培养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良好行为习惯概述
习惯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的解释是:(1)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如习惯成自然;(2)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较民的时间,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发生改变。
所谓“行为习惯”是行为与习惯的总称。心理学认为它是自动化了的动作,也包括思维和情感。那么,什么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呢?其对象为幼儿,种类为好的行为习惯,那么我们可以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理解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等方而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良好的自动化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盟洗、排泄等个人生话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二)研究意义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事良机,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由此可见,习惯可能会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二、意义
任何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孩子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幼儿成才、成人
关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的调查研究 (2)(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