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热情地支持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孩子有这种独立的需要时,成人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切不要当孩子这种独立的愿望还处在萌芽状态时就加予扼杀。比如,我班的王智宸小朋友虽然年龄最小,但他是个聪明、好强又爽气的小男孩。每天来园在园门口就与妈妈说“再见”,示意自己进教室,请妈妈快走,但他妈妈放心不下儿子,怕在园门口到教室门口这一段路上儿子磕着碰着,怕儿子进教室后不吃午饭,左怕右怕,反正没事做,就干脆在儿子身后跟着,进来看看,弄得王智宸有时大哭大闹,因妈妈不尊重他,没满足他表现自己独立的愿望,坍了他的台,让教师笑话了,而有时真的发起嗲来,非要妈妈喂完饭再走。有时本来王智宸在幼儿园午睡好好的,而且自己能穿、脱衣服,可他妈妈中午想起儿子来,就在起床前又来看他,给他穿衣,使得他儿子“衣来伸手”,弄不好还缠着妈妈让她不要走,或要跟着回去。经过我与她几次交谈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以后再也不发生类似的情况了。现在,你看每天王智宸进教室时总是响亮地喊声“老师早!”有时更甚:“老师早,我自己进来的”,多么自豪,多么神气。
其次,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成人可让孩子从小事做起,逐渐提高,对孩子能做的事情放手让他学着做,如洗手、吃饭、穿衣服鞋袜、整理小床、分放餐具等等。还可以以信赖的口吻,委托孩子为成人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到邻居家借东西,到附近的商店买小东西等。当然,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适当的,是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并要注意安全。
再次,帮助孩子但不代替孩子。孩子的学习过程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代替,那就不仅使他们失去了动手操作,克服困难的机会,而且容易养成他们学习上的信赖心理。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因此成人应鼓励幼儿面对挑战付出努力。比如,每次手工活动时,当老师示范完制作方法请小朋友动手制作时,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大声喊:“老师,我不会”,甚至干脆将制作材料往老师前面一推,大有让教师全权负责制作的架式。那时,我总不急于帮忙,而是说:“别急,老师会来帮助你的,不过你要自己先动手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孩子听我一说也只好自己做了。有时,才辅导了一位小朋友,那些大喊我不会的孩子居然已经自己完成了,而且做得还挺不错的,有的的确有困难的,我就耐心地再讲解,再示范,或者帮助他做难的部份,让他做易的部份,或者给他示范对称的一半,另一半让他自己完成,活动评价时,有意表扬那些孩子学会克服困难,以激发他们的成功感,鼓励他们独立活动。那时总会看到他们自豪满足的笑脸。久而久之,幼儿将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习惯
幼儿自我服务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经常的、细致的教育及幼儿自觉的参加与练习,才能逐步形成和巩固,教师既要善于抓机会让幼儿学习新的劳动技能,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无意中反复练习,班上的老师要相互配合、要求一致、教育一致,使幼儿行动上明确,要鼓励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更要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倾向,不能听之任之。小班幼儿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园中自己穿脱衣服,回家后,却是另外一个人,什么事都是家长包办。有的幼儿要自己做,可家长怕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又做不好,非要亲自“下手”。因此教师尊重爱护每个孩子,使幼儿感到教师是最可亲近的、最可信赖的,幼儿接受教育就相对容易了。只要教师以爱为本,从严要求,经常带领幼儿反复练习就能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习惯。
三、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训练孩子们之前我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利用家长会、家长半日活动,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使家长与教师形成共识,家园互相配合提供幼儿锻炼的地,请家长也与教师一样做到耐心、细心,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成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示范。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同时,我逐步要求幼儿学会洗手、洗脸、吃饭、穿衣、穿鞋、折叠衣服、自己大小便等生活小事,同时,将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育之中,运用情景表演、故事、儿歌、游戏、实践操作等方法来引导幼儿,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持之以恒,反复强化,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家长们也非常满意。实践证明,劳动教育既能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也能发展幼儿的智力,而且还减轻了教师和家长的工作量,真是一举多得。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为他创造锻炼的机会与条件,使他们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自理能力,做到心灵而手巧。虽然幼儿园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但只靠幼儿园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家庭也起很大的作用。如果缺少家长的支持那么一百减一等于零。所以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及时做好家园沟通,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重要的责任"。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生活技能的愿望幼儿的生长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会影响幼儿,良好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更包括精神环境。教师应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从而促使幼儿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调动其参与生活自理的积极性。
(一)运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教师在活动中应采用多种适宜的非语言行为与幼儿交往,如用抚摸、微笑、竖起大拇指等让幼儿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爱、信任和鼓励,为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创造条件,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让幼儿学习洗手的技能时,我考虑到幼儿喜欢被表扬的特点,给手洗得最干净的幼儿奖励“小红花”或“五角星”,再微笑着对他说:“嘿,嘿,你真棒!”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孩子们认真地学着、练着,小手自然也洗得干干净净、香喷喷的了。
(二)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生活技能的学习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培养目标,制作了与目标相应的教玩具,投放到操作区中。例如:在操作区中投放一些塑料瓶让幼儿练习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罐制成的“罐娃娃”和黄豆、红豆、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操作中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四、结束语
俗话说:心灵手巧,反之:手巧心则灵。幼儿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要使幼儿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孩子的天性和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懒惰和依赖等不良习惯。因此,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劳动习惯开始。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劳动习惯的培养,主题是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的训练,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成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示范。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同时,我逐步要求幼儿学会洗手、洗脸、吃饭、穿衣、穿鞋、折叠衣服、自己大小便等生活小事,同时,将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育之中,运用情景表演、故事、儿歌、游戏、实践操作等方法来引导幼儿,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持之以恒,反复强化,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五、致谢
向本文所引用资料的作者表示感谢!向协助我完成课题的同学和指导老师致谢。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1989年5月,人民出版社
2、徐慧芬:《浅谈在生活区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幼儿教育》,2001年11月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4、夏方:《启迪幼儿主动探究的方法与技巧》,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11月
5、李生兰:《学前教育学》,2011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蒋慧莺;《隔代教育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研究》,《幼儿教育》,2000年5月
关于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