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园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提供的饭菜没有办法符合每一位幼儿的口味,但更大的原因是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误差。当幼儿坐在餐桌前准备享用美味的午餐时,老师就已经开始打预防针了,“吃饭的时候不要聊天,快一点吃”,“大口大口吃,别太磨蹭”。当有的孩子吃完时,老师 又会说“瞧,XX都吃完了,XXX,你快点吃哈,不要走神儿,每次都是最后一名”。我想,像这样催促幼儿吃饭的现象在很多班级都会发生,也许我们的初衷是 好的,希望幼儿专注于吃饭,不开小差,提醒幼儿多吃一点。然而吃饭本来是一件温馨、美好的事情,在我们的一再催促下,幼儿不知不觉将“速度”作为了目标, 这对于吃饭较慢的幼儿来说,无疑增添了很多心理压力,而且吃的过快对于幼儿的消化、吸收也是非常不利的
(三)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在吃饭时,幼儿通常先吃自己爱吃的食物,而忽略了“先喝几口汤,再吃米和菜,最后吃肉”的合理顺序。因此,有的幼儿米饭和菜吃了两碗,但是汤就喝不下去了。有的幼儿先把汤喝完,而米饭和菜就放着不动了。还有的幼儿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进食量,遇到特别爱吃的食物,吃了一碗又一碗,导致下午起床后肚子不舒服, 下午的加点也吃不进去了。不合理的膳食容易造成幼儿消化、吸收不良,严重的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
有时幼儿刚坐到餐桌前,还没开始吃呢,就有孩子说“老师我不想吃这个”,“老师我不喜欢喝汤”,有的幼儿则把他不喜欢吃的菜全部挑出来放到桌子上,还有的幼 儿碰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甚至一口都不动。像这种偏食、挑食的现象,在用餐时屡有发生,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很容易造成幼儿营养不均衡。
四、完善幼儿园小班进餐活动的对策措施
(一)构建适宜的幼儿园饮食环境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们传授各种食物知识和食物的营养价值,使他们能够正确、科学地了解健康饮食。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吃自己的食物,多安排一些孩子们自己能做的食物创作环节,通过这些小活动纠正孩子们的饮食习惯。教师还可以用文字和图片向孩子们展示孩子们喜欢吃的食谱,从而指导他们如何健康饮食,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发现他们的内在兴趣和特长。教师在就餐时也要努力营造一个非常适宜儿童就餐的环境。适当的语调和语言可以减少孩子们的坏习惯。老师尽量不说任何必要的话。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实用,话语要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承担教育的责任,更要照顾好孩子。同时,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逻辑,要了解实际情况。孩子吃饭时,教师应避免自己的语气对孩子健康饮食习惯的不良影响。
(二)树立正确的饮食教育观念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园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家园联系,指导家长在家中让孩子自己独立进行用餐,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老师要对独立进餐的幼儿行为进行表扬、赞许和鼓励,使幼儿的心理得到肯定的暗示,树立独立完成进食的自信心。为提高幼儿独立进餐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1.举行活动,使其了解进餐的意义
小班幼儿理解能力差, 如果只是单纯的口头教育,会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乐趣。因此,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进餐的意义和基本的进餐方法,教师可以采取故事法、情景表演法、游戏与说教结合的方式。经过实践观察,通过以上活动,幼儿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进餐时出现的脏、乱、掉饭菜的现象有了明显改善。
2.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
教师要与家长沟通,做好家庭合作,从家长自身做起,逐步减少孩子偏食、挑食的问题。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吃多种食物,力求食物多样化,注意促进孩子的食欲,如提高自己的烹调技巧,食物尽量做到色、味、料、色的多样性等;丰富孩子对各种食物营养的认识。比如,让孩子知道喝牛奶的好处,吃蔬菜对人体的好处,多吃糖的坏处,让孩子对心里的事情有个初步的判断;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孩子认识偏食、挑食的弊端,丰富孩子的知识面,表扬不挑食的孩子,让他们起到表率作用。教师可以为孩子们树立榜样,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减少挑食和偏食。
(三)根据幼儿本身的特点,增进幼儿食欲
吃饭前,向孩子们介绍当天所吃的食物,并向孩子们解释这样的搭配有什么营养价值,提高孩子们对食物的兴趣,鼓励孩子们尽量吃各种食物。如果有偏食或挑食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坐在不挑食的孩子旁边,这样可以被同龄人带动。老师可以鼓励他们少吃不喜欢的食物,逐步纠正他们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教师分餐时,应坚持“少分、多添”的原则。这不会给少吃的孩子造成压力。当他们吃光所有的食物时,他们会在自信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当他们吃晚了,他们会是一种欲望心理,而不是无聊心理。另外,这样也可以避免浪费,无形中也教育孩子珍惜每一粒粮食。
结论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小班这个阶段是饮食行为建立和正确发展的关键时期,养成一个好的进餐习惯不仅可以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还会为成年后的健康饮食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在这段关键时期对幼儿进餐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产生足够的重视,要改善他们在进餐活动中的不良习惯,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换位思考,在这个基础上加强进餐环境的改变,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敏.小班幼儿午餐进食的不良行为及其对策[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2:248.
[2]李亚.小班幼儿进餐问题及策略研究[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70-73.
[3]王峰.践行指南,从幼儿进餐习惯谈起[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9:255+216.
[4]马建华.小班幼儿进餐教育中的有效策略[J]. 才智,2015,05:209.
[5]陈巧娜,杨珂璐,李哲羽. 让饭香弥漫童年——《指南》精神下幼儿自主进餐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5,07:278-279.
[6]谢丽萍.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1:84-85.
[7]陈晨.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探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6:100.
[8]张纯红.小班幼儿进餐问题及其教育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7:109.
幼儿园小班进餐环节的组织现状及改进策略(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