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1、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往往都会把他们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如果他说的话或做的事被他人所采纳或接受,幼儿的自信心会得到满足和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又会引起更强的交往主动性。如:有一次小朋友在休息时间把我教的儿歌《小老鼠》变成了拍手歌,我给了他们很大的肯定,结果她们玩得更起劲并在之后的节目编排时积极的表现了他们的动作才能。
2、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一方面幼儿发出社会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等,根据对方的反应作相应的调整,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发展。自我调控能力也是社会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同伴的反馈往往直接和坦率,如果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同伴会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推撞、独占等消极行为,同伴则做出否定、厌恶和拒绝的反应。这种丰富的、直接的反馈有利于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并使之转化为一些稳定的交往技能。教师和家长应正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之行为尽量都是良好的反馈。
(三)、幼儿同伴交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
1、伙伴交往的表现
伙伴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以生活中很平常的模仿行为为例: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我们发现,同一组的小朋友或两个关系很好的同伴,他们的作品都有些类似,其实这与他们平时频繁的交往活动有关。同伴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学习他人的知识、行为、和方法,相互合作。与他人和谐交往,懂得与他人分享和谦让,这会让幼儿身心愉快,反之则不然。当一个幼儿遇到困难、心情不好时,如果与同伴一起玩,马上就会眉开眼笑。
2.同伴交往的作用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就是他们发现与体验自己的能力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有利于他们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也利于幼儿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还有利于幼儿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了幼儿的同情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会自我控制和礼让。
幼儿同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不仅对他们的智力身心有着明确的要求,更要需要他们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容易发牌气,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获得社交技能,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品德优良的人。
二、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一些资料、调查问卷的反映、自己的观察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总结出幼儿交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普遍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2、心理特征较明显。3、特殊的一些不良现象。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幼儿生出生后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方法、家庭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幼的人际交往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幼儿心理扭曲。而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口头教授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从而也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实践掌握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所以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因怕自己孩子吃亏,会马上去干涉,甚至不让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和剥夺了孩子与人交流和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失去许多乐趣和自己主动性,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易对子女迁就,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这会导致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随心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粗暴和过于严厉,父母亲的粗暴对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由于模仿与学习父母的行为,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其他的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孩子与同伴的友好交往,而缺乏交流、沟通与良好教育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
2.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接触集体生活的第一乐园,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和孩子相处的首要前提。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治、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教师在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人的呆板的角色分配,即老师就是老师,任务是教学,学生在学校,任务当然是学习。在学前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了与幼儿的平等交往与沟通。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是否乐于与人交往仅仅是幼儿个性特征所致,而没重视幼儿园及班级环境是幼儿与伙伴友好交往的一大前提。在今天这个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即便人们重视儿童的人际交往,也只是重视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因为师生交往便仅限制于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忽视了具有生活气息的同伴交往。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良好环境,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包括协作精神、尊重别人权利、理解社会规范、服从他人、同情他人、牺牲精神、正义感、坚韧性和服务精神等)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所以,这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
总之,幼儿的交往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前提,幼儿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在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极为重要。相信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尽其力,幼儿都会成为能适应社会、能与人愉快协作的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
幼儿同伴交往情况的观察与分析(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