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吸收性心智探究
四、荷尔美和牧内美(记忆基质)
孩子与环境的链接是“爱”,孩子爱周围的一切,就好像有种特殊的力量推动孩子发展,这种力量推动着孩子不断地向前发展,蒙台梭利博士称为“荷尔美”。
荷尔美:荷尔美一词源自希腊文,意为使兴奋,我么用来指一种力量,或具有活力的刺激,由伯希爵士提出。
它是生命的推动力,他存在于任何的生命体当中,这种力量推动所有生命体变得越来越好,在生命的前6年,从白天到黑夜他们在持续的工作,他是推动孩子吸收环境的力量,能够促使孩子向上的能量,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受到“荷尔美”推动,从出生到3岁孩子还没有成形,他还在发展自己的精神器官,在这样的阶段他还没有成为完整的人,但是“荷尔美”一直推动着他在发展,如:小婴儿在重复的工作,孩子吸收到的一切都储存在他的记忆力,这种特殊的记忆我们称为“牧内美”。
牧内美:他是一种无限的能力,是永久的,是无法触及的,能够储存无限量的东西,孩子吸收到的一切都可以储存在孩子的大脑里面,他是一种无意识的,所以孩子无法记住第一子阶段的东西,0-3岁荷尔美推动着孩子,成人不具有“牧内美”的能力。它为我们人类的发展阶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蒙台梭利博士说这种能力是大自然赋予的。
儿童与环境的关系,与我们有所不同,成人会赞赏环境,记住并回想起环境中的事物;儿童则是吸收环境。他并非只是记住所见到的事物,而是组成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他将在周遭世界的所见所闻予以肉身化,相同的事物并不能为我们带来改变,却能转变儿童,这种重要且非刻意为之的记忆,将各种印象吸收到个体生命之中,伯希爵士给予一个特别的名称:“牧内美”
2.5-3岁,成为了自己要成为的人,所以他会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说“不”,因为他已经开始意识到他和环境是分开的两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孩子在2.5-3岁时,不是“赫尔美”在驱动,而是意志力推动自己的行动,所以孩子已经有意识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吸收性心智和牧内美的区别?
吸收性心智是帮助孩子吸收一切的力量,当一切吸收进来,进行贮存的时候就需要牧内美,他是两种理念。
五、孩子适应的过程和吸收性心智的例子
是什么让他成为一个人?语言,动作,行为特质,吸收性心智在这三个方面是怎样运作的?
新生儿是没有语言的,不知道什么是语言,所以他有需求就是用哭来表示,当孩子有这样的需求的时候,成人就会和他说话,让他平静下来,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对语言很有兴趣。语言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和儿童说话的时候,孩子们把我们的语言也就吸收了,他吸收的是我们所说的一切,但是对于我们成人来讲对于不同的语系会比较困难。可是对于婴儿来讲是没有困难的,他把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了,包括细节,到了1岁的时候孩子只会说一些字,那是因为孩子用嘴巴说出字来的能力没有发展出来,但是他对语言的心智比说出来的要多,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孩子学习到了多少,慢慢的就习得了语言。孩子到了2.5岁的时候,孩子突然会说些戏剧化的语言,所以孩子已经听到了他从环境中吸收到的语言,他的发声,语速,语调,周遭,态度,情绪等都与他所处的环境是一样的,所以吸收性质是一种没有限制的能量。
2.5-3岁,孩子在建构语言,3岁后孩子对自己的语言有了兴趣,3-6岁后,他就会向精致化发展。
尽大可能性的示范语言,所以我们不需要用儿语说话。让孩子感觉到是安全,需要被爱的,当我们尊重和倾听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帮助孩子建构了语言。
语言
刚出生新生儿没有语言,用哭来表达,而成人本能: 孩子有诉求,与孩子说话——这个时候孩子对语言感兴趣。
自我创造:语言成为人的一部分,与孩子说话时,孩子吸收了语言,孩子毫不费力吸收到所有的一切。 对于成人,会有难易之分,对于吸收性心智,无难易之分。吸收所有的语言和细节。
语言和动作是用来表达我们是谁。如我们吃饭、穿衣服、洗澡等,这些所有的行为在出生时就能吸收了。他们会吸收人类做动作的方式。对于语言来说,他们会吸收你说话的完整的方式。观察走路,会发现一家人都会以同样的方式走路。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复杂的动作。
儿童并不是记住发音,而是将他们肉身化,从而精益求精地发出这些声音,他能根据语言的复杂规则和各种例外来说话,并不是因为他们研究过语言,也并不依赖一般的记忆。或许儿童的记忆从未刻意保留过语言,但语言却成为他心理生命和他自身的一部分,毫无疑问,我们面对的现象,与单纯的记忆活动有所不同,我们所涉及的是婴幼儿心智中最奇异的一面,儿童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促使他去吸收周围的一切,而这种观察与吸收,使他可以适应生活,他凭着一种只有儿童才有的无意识的能力,完成一切。
儿童生命的第一个阶段,便是适应期,儿童这种特殊的适应力,使得他的出生地,成为他永远愿意居住之地,正如他唯一能说得完美的语言是母语一样。
动作
蒙台梭利的吸收性心智探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