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的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家庭都是“四带一”“六带一”的生活模式,幼儿在家中倍受呵护,尤其是隔代人的过度宠爱,严重抑制了幼儿的自我交往能力。在进入幼儿园后,也有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从而让很多幼儿产生过度依赖的情绪,面对和同伴的交往存在的问题,习惯了过度呵护的幼儿缺少和同伴交往的机会,不敢主动交往,怯于交往,甚至习惯独自玩耍,难与同伴交流。
随着教育改革,社会进步传统,以知识为主的教导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现如今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纵观当前学前教育情况,很多教师依然保留着传统,笼统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对幼儿的交往,交流极为不利,不仅不利于幼儿,也会让幼儿养成不会倾听的习惯。4~5岁的孩子更倾向于模仿教师,一言一行均会给幼儿带来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摆在被动的位置,那么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幼儿也会效仿老师,不愿倾听,不懂得倾听。
除上述问题之外,还有很多幼儿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较为独立傲慢的性格,从而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从而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还有一部分孩子性格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交流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想要科学合理的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就要对4~5岁幼儿同伴交往特点以及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进行全面及分析,通过对4~5岁幼儿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动态特点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发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很大一部分在于幼儿自身特点,和同伴的交往能力。
1.要引导幼儿同伴交往,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同伴,在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同伴交往活动中,首先要帮助幼儿充分了解自己的同伴,并且积极培养幼儿对交往的兴趣,让幼儿对社会和他人都充满了好奇心,但也存在畏惧的心理,对他们而言同伴是一种陌生的关系,只有幼儿真正认识了了解同伴后,才会在交往活动中逐渐产生相互交往的兴趣,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是要调动幼儿和同伴主动交往的积极性,这也是促使幼儿成功与同伴交往的关键。
2.营造轻松愉悦的交往环境,对幼儿而言只有营造出轻松愉悦的交往环境,才能够让幼儿更加融入环境中,此时在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会更加容易对4~5岁的幼儿而言,他们需要一个充满关爱,信任合作的交往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交往意识,比如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落单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孩子主动融入大团队中去,同时也要引导其他孩子接纳他,同时让孩子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游戏。很多孩子在4~5岁这个年龄段中并不懂得什么是合作,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通过教师鼓励和肯定,幼儿才会明白什么是正确积极的情感交流,从而形成正能量的情感体验,无形之中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落单的孩子被集体接纳,孩子也会更加适应集体生活,甚至可以从中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合作意识也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3.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对4~5岁的幼儿园而言,游戏是日常活动中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幼儿的最爱。想要提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就要科学利用游戏,在各种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做到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幼儿的投入程度很高,注意力也很集中。教师可以选择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合作,无形之中探索掌握交往的技能。比如在进行课间活动时,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作性较强的游戏,让幼儿通过合作完成游戏,以此提高幼儿的沟通交往能力以及合作互助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点。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因为年龄上的限制,在一些事情上还不能够做到主观,客观的判断,容易冲动,因此在日常活动游戏学习等方面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在面对幼儿的矛盾冲突时,教师必须要科学地解决矛盾冲突,以及以以此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交往意识,养成养成正确的交往方法。
综上所述,现如今一个人是否可以友好的进行交往,合作是否得到社会认可的关键幼儿期是一个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加强幼儿同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幼儿可以更好的了解他人情感,当前社会环境下很多幼儿都缺少正确的交往经验,也不擅长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必须让幼儿学会和同伴友好交往。
总之幼儿习惯的培养包括的方面很多,现在的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长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的生存空间找准一个目标,找准一个方向,然后把这些目标方向进行定位,这样才是一个科学的教育体制,在学校里尤其是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幼儿教师基础能力探讨(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