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通过引导家长带动,引导家长进行大量经典美文的赏析诵读,让幼儿园老师也开始探索教学新思路,为幼儿大量阅读和,结合不同年龄的幼儿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促进幼儿文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3.创建特色教育模式,以特色园的方式开展
幼儿园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立足于教育的创新,将“国学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打造属于自己又贴近现实教育软实力,努力形成自己的品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逐步探索发展道路。
四、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教育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幼儿从小养成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是即将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整体素质、个人涵养越是不尽如人意,一些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造成了许多幼儿缺少健康心理和良好涵养,心境浮躁,性格极端的现状屡见不鲜。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老师责怪幼儿难管理。如何打破德育工作这一僵局,结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德育渗透,培养他们淳厚天性、良好品行,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具有极大教育能量的国学典籍。即“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大量的经典诵读实验结论证明诵读国学有益于儿童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潜能开发》的相关实验研究,结论是:“儿童诵读国学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的提高;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作为我们致力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的价值
1.重新构建幼儿园特色文化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文化,幼儿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加强幼儿园特色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幼儿园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国学经典能营造学校良好的育人氛围,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推广学习国学经典是开创向前发展的有利途径。
2.迅速高效地提高文学素养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习经典文化,提高孩子的文学底蕴的同时提升孩子品德素养。同时拓宽文学教育途径,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内外沟通的课程体系,使幼儿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迅速高效地提高文学素养。
3.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论语》中提到的启发式教学,也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有疑就有问,有问才有答。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教育发展如此完善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将这种优秀的教学理念融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对于启发式教学,如何正确巧妙的引发孩子们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如何在疑问产生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这是整个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关键。这个中巧妙更多的不是依赖教材指导或投机取巧,而是需要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对问题本身乃至问题外延的深刻把握。
五、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在园布局精、雅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园林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等在校园美化方面的特殊作用。国学经典名句、书法篆刻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诗词歌赋充溢眼帘,古色古香的教育设施之间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气息潜移默化的熏陶。
2.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通过诵读让幼儿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国学课程教育开展伊始,就意识到,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应该有各自自己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通过全面布置教学内容——领导听推门课——对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体教师推进课——教师集体研讨等六个环节,在各年级段形成了独特的授课模式。过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充分开发了老师的个性及潜能,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改革。
3.国学渗透各个学科
学校将“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古诗文与故事教学水乳交融,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剪纸艺术、国画绽放于美术课堂,中华武术纳入体育课程,民乐旋律奏响音乐课,墨海书香飘溢写字课,茶文化充实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
4.注重熏陶潜移默化
幼儿园国学教育的策略(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