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每天在园音乐还融入中国古典名曲,让幼儿在古典乐曲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配乐唐诗朗诵设置为活动铃声、早操铃声、区域铃声、放学铃声。让国学伴着幼儿上并陶冶点燃学习激情。
六、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2004年中央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是教育系统经常提到的中央8号文件和中央16号文件。两个文件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儒家伦理思想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二)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策略研究中,除应遵循情景创设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外,特别应重视以下几个原则: 1.批判继承原则
对待传统道德要有的正确态度。对其中合理的积极的成分,加以吸收为我所用;对其中的反动落后的东西、消极有害的成分加以抛弃。反对全盘复古和无批判继承。该论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是好的,都比现存的东西要好。
如:传统“孝”的思想在今天仍具重要意义。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关心、爱护、养育子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体贴自己的双亲,并在父母年老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要主动地担负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在任何时期都是必要的。大学生应当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当然,传统道德中“孝”的思想应当批判地继承。孝顺父母,并不是要无原则地顺从。所以,宋明理学家鼓吹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是对孝的绝对化、片面化的理解,应当持批判的态度。
2.注重过程原则
培养孩子优良品德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渗透,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功利,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教育的结果也会根据幼儿的的不同情况在变化。它不以解决幼儿的全部道德问题为宗旨,而是教会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从而影响身边的人,扩大教育的范围。
3.鼓励创新原则
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我们的课题对教师与孩子而言都是很新的事物,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鼓励教师和幼儿都能探索到新的教法和学法。把课题真正建立在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七、完成本课题的措施
1.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课堂提问”的理论文章,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育人观,构建学习型课题科研小组。
2.加强研究过程的调控,鼓励科研教师积累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撰写教师日志、相关论文、相关教学设计,开展一课多上教学实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反思与交流活动,定期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幼儿园国学教育的策略(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