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在幼儿园的策略研究 》
——对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与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社会诸多不良习气。精神空虚,沉迷网络,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原因何在?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口头上提出德育为本的方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教育为本, 德育先行”成了一句空话。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2~6岁是幼儿的学习黄金期,幼儿在这段时间里学习国学知识,可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种子,打下一个自己是中国人的文化烙印。通过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孩子自我思辨的能力、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容的生活态度等。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心理教育学家的分析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最佳时期是0—13岁。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和名人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所以说,儿童时期进行国学伦理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国学教育”课程在全国中小学校也纷纷开设,慢慢地幼儿园国学经典启蒙“国学教育”也随之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宠。面对国学教育在各地中小学尤其是幼儿启蒙阶段纷纷开设的现象,我们需要了解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现实状况:国学教育都有那些内容、进行的形式怎样、有无专门教材、有无评价标准、师资情况如何、人们对国学教育的态度以及认识怎样,等等。从全国部分地方开设了国学教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家长们也开始普遍认为国学教育意义重大,也希望对其进行大力普及。但目前的国学教育也存在的问题,最集中的体现在没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架构,没有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由于多是出于对国学的爱好和兴趣,甚至受流行风尚的影响,国学教育普遍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要想积极地推动国学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展开,并使其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轨道,应对之策是从国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入手进行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和架构;必须强化国学教育的课程意识;在组织实施方面强调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原则,强调再现生活回归生活的学习策略;应该加强对国学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三、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从幼儿启蒙教育抓起、终身发展着眼,创新德育工作途径
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种不朽的教育力量。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国学教育培养新一代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责任感,是我们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为幼儿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基,促进文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幼儿园国学教育的策略(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