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小”有效衔接
[摘 要] 由于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使得幼儿在从幼儿园到小学过程中经历各种巨大压力,幼小衔接出现较大困难。因而加强幼小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所谓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连接,主要在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间进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重视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才是幼小衔接的实质所在。本文主要从如何进行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以及准一年级家长培训三个方面来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 幼小衔接;社会性;适应性;开药方
今年我任大班的班主任工作,进入六月份以来,每天都有一两个家长为孩子请假,要么就是去参加幼小衔接班的课程,要么就是参加各种 “幼升小”的面试,要么就是家长为孩子择校忙……更有甚者要求我们改变教学计划,直接传授孩子们面试的技巧和一年级所要学的知识,任我们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们绝对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被折磨的苦不堪言。在新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不得不对幼小衔接问题重新进行思考:究竟幼小衔接的主要工作要放在哪里?幼儿入学后存在着哪些不适应的现象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我对一些去年入学的幼儿家长进行了调查,据他们反应孩子们入学的不适应,除了学习之外,更多的表现在社会性方面如:任务意识的缺乏,经常忘记了老师留的作业;不会与同学交往,或过分依赖老师和家长等等。其中有的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下课不知应该先上厕所或主动饮水,这些现象成了普遍的问题。
接着我又走访了邢家坞小学一年级的老师,请听一听是怎么说的吧。一年级班主任熊老师说:“虽然有的孩子提前上了学前班,拼音写字已经学习了一年,但学习习惯却没有培养好,这些孩子由于学习内容的重复,而不在注意听讲。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刚入学时学习成绩很好,父母也很省心,因为他们不用听讲也能应付作业和考试。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而自身不良的学习习惯已形成了,这样反而影响孩子的发展。”
由此可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重视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才是幼小衔接的实质所在。了解了幼小衔接的实质,接下来就要说一说幼小如何衔接了。
一、幼儿园、家庭齐动,完成幼儿社会性的衔接。
“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是发挥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和满足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展示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根据衔接班在幼儿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营造班内外,园内外“幼小衔接”的环境氛围。
论“幼小”有效衔接(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