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国的真人秀节目发展态势迅猛,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不记名的综艺节目已超过200余档。其中,从国外引进的真人秀节目占绝大部分,我国对这些引进的节目进行了一些本土化改造,这些本土化改造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嘉宾明星化
翻看各个卫视的综艺节目,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明星嘉宾的参与。明星显然已成为真人秀吸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引进的节目更是如此。《奔跑吧兄弟》原版《running man》中嘉宾主持包括演员、歌手和主持人,他们有的在参与节目之前名气并不大,有的不为人知,而《奔跑吧兄弟》打造全明星阵容,且多为一线和准一线明星,“明星等于收视”的观念已深深扎根在中国综艺节目的制作人心中。
(2)奖励公益化
2014年热播的《奔跑吧兄弟》有一个主题——公益。竞技节目的“胜负欲”是极具吸引力和刺激性的,巨额奖励的设置,具有明显的博彩性质,这档原版节目形式奖励都将归属个人,但在引进过程中,对奖励的用途做了轻微改变。《奔跑吧兄弟》节目胜利队伍与落败队伍并未有任何形式上的奖励,在节目尾端增加了一期公益环节。每期节目都将有一位明星物品用来拍卖,最终拍卖金将用于需要帮助的山区孩子们,这个是原版节目不存在的。
(3)内容情感化故事化
引进的海外综艺节目除基础构架之外,对表现内容也要进行本土化改造。[4]这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改造就是“情感故事化”了,诸如悲情故事、泪洒舞台等镜头频频亮相各大综艺节目。浙江卫视引进的《中国好声音》在整个夏季点燃了年轻人的音乐梦想,仔细留意,你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参加好声音的学员都有一段为了音乐梦想努力付出的故事,或欢乐,或悲伤,把观众带进了他们的世界。
二、《奔跑吧》——我国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的案例分析
(一)《奔跑吧》节目概述
《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于2014年10月17日推出的大型竞技游戏类明星户外真人秀节目,节目理念源于韩国超高人气明星真人秀节目《Running man》,由韩国制作团队SBS与浙江卫视共同拍摄制作,开创了中韩两国"联合开发"运营新模式。《奔跑吧兄弟》邓超、王宝强、杨颖、郑惜、李晨、王祖蓝、陈赫7位性格各异的艺人为固定嘉宾班底,每期邀请新明星加入。节目每期都有固定主题,中国民俗特色的故事结构,参与者通过脑力和体力的比拼,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完成节目录制。节目奖罚分明,悬念贯穿,戏剧冲突极为强烈,整体捏松爆笑但不乏温情感人。节目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力求真实还原明星嘉宾生活常态,潜移默化中传递美好、欢乐、青春、团结、友爱的社会正能量,引导观众感悟生活。
(二)我国《奔跑吧》与韩国《running man》比较
继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大热后,浙江卫视投入巨资从韩国引进《Running Man》,译名为《奔跑化兄弟》。与之前国内从韩国引进真人秀节目合作模式不同的是《奔跑吧兄弟》采用全新的"联合开发"模式,并非单纯版权引进,而是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寻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共享。虽然,中国版《奔跑吧兄弟》依然有着深刻的韩国烙印,但也根据我国的电视业环境进行了一定幅度的本±化改创。
1、《奔跑吧》与《running man》的相似性对比
(1)定位明确的团体化主持
韩国原版节目 Running Man 由六男一女七位主持人组成,主持人角色设定明确,个性年龄相差迥异,在节目中各司其职,构成平等而多变的关系,成为节目的标志。 同样,《奔跑吧兄弟》 在角色选择上继承了Running Man 风格迥异的主持风格,同样组成了六男一女的“兄弟团”。 “兄弟团”成员均为国内知名演员,在中国观众心中有较高的知名度。 由于主持人不同的阅历、知识储备及表达方式等因素,必然会被不同的受众群所喜欢和接纳,所以每个主持个体必然会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
七人在节目中合作默契、发挥所长,不断地制造笑点,在无法预测的环节中随机应变,刻画独一无二的形象,既相互塑造又相互制衡,使得“兄弟团”的每个人戏份平衡,推动节目在小高潮中平稳进行。 “兄弟团”演员出身的职业素养使得他们在各个角色中转变自如,根据不同的场景给自己设定不同的身份,比如“郑王组合”“晨赫母子”等组合,增加节目的戏剧冲突。但身份的单一也使得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才艺展现较少,而在 Running Man 中就较为经常地看到金钟国、Gary 等主持人与嘉宾 PK 歌唱或舞蹈的场面,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满足。
(2)精彩刺激的节目游戏和情景设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7/7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研究——以《奔跑吧》为例(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