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许政策,加快建立商业、合作性金融,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能运行安全正常的农村金融体系。本文概括地讨论学生对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分别从下面几问题做一论述。
一、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问题:尽管我国已建立成熟的城市工商金融体系,但这一体系却无法延伸到农村地区。这是因为农村地带有其不同的金融逻辑。
(1)严重的信息不一致。
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远比城市严重化、普遍化,导致农村信货申请和获得使用过程中的信用和道德风险大大增加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极容易产生个人信用风险,这使得正规的金融公司对农村的放货极为谨慎小心,这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
(2)缺少可抵押财物。
在难以获得有效信息,缺乏信用记录及保障的情况下,为预防信货风险,正规的银行金融机构通常有效的信货一般会坚持使用合法的物资抵押作为担保。农民一般都会拥有合法的土地和住宅等实物,但是缺乏银行金融公司所需要的抵押物,缺乏可以将抵押物变现在机制。有专业人士指出,由于没有土地没有使用权流通市场,农民无法使用土地作为担保获得货款,这就进一步加难了农民向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货款。
(3)特殊的成本与风险。
农村金融货款需求者通常会有居住分散、收入低、生产季节明显,也导致收入不均,也存在单笔存储货款规模小,生产的项目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缺乏担保与抵押品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大大高于城市信货,而且有一些地区性的风险也与商业信货服务标准要求不一,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信货的难度。
(4)以非生产性信贷为主
周立指出,由于农村的生产力度相对较低,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刚性的非生产性借货也是农村借货需求的主要用途,而这些用途是没有明确还款来源的。我认为,由于农村居民借货的自偿性较差,这也成为农村资金借货风险较大的原因之一。
由于以上的四大问题存在,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条件远比城市恶劣,导致以逐利为目标的正规商业金融机构无法追到利润,必将进一步指出,在市场逻辑下,无论作出怎么样的努力,都无法治愈农村的融资渴望症,这就造成了“市场失灵”(资金流向城市)和“负处部性”(农村融资困难所带来的相关社会成本),和问题的严重。
相对于正规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的金融市场困境,分布广泛、分散、多元化的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大量分散的农户和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周六也认为,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在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的能力上远远大于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生存发展,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有不可代替的必要性。在我国农户借款中,民间非正规金融的规模远远超过正规金融,目前大约只有5分之一有融资需求的农户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支持。
二、关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和农村金融抑制问题
(一)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大类型。
构成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三大正规金融机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政府对农业的资金供给和信贷支持政策,主要
是通过这三个金融机构实施的。郭晓呜指出,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是向着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商业化的方向推进的,其结果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明显趋于减弱。当前,农业保险和农村信托投资还很不发达。农村邮政储蓄75%的存款来自于县及县以下地区,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单一服务功能使其在农村金融市场起着“抽血机”的作用。
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是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补充形式。而就总体而言,农户中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规模和作用要比正规金融机构大的多,但民间金融却一直是备受打压的对象。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职能不断调整,现已经演变为专门从事粮棉收购的货款银行。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收购货款业务量大幅下降,支农作用也越来越弱化。
2.中国农业银行。随着商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农业银行有日渐脱离农村工区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银行全部货款的95%以上投向了农村。但9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加快,大量撤并其县以下机构,主营业务向城市和工业靠拢。目前,农业货款公占其各项货款总额的10%。且由于实行了严格的货款权限控制,县级农业银行普遍只存不货,导致资金外流矛盾加剧,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更趋尖锐。
3.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从农村领域的全面退出和农业发展银行现行职能的极大局限,客观上使农村信用社占据了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的相对垄断地位。郭晓呜指出,尽管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络基本覆盖了所有农村地区,但在商业化改革导向的影响下,其货款结构同样表现出了日趋严重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一般农户获得货款的可能性不断降低。马晓河、蓝海涛进一步指出,出于历史包袱和机制问题,大多数农村信用社难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农村金融问题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