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超级女声》成为中国社会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之一。同年,《大长今》的项目运作被评为“2005年年度商业标杆”。
2006年度,全国电视台收视排行榜出炉,湖南卫视以3.4%的收视份额位居全国第四,成为进入收视份额排行榜前10位的为数不多的地方卫视之一。”(注2)
一个置身于农业大省、经济总量和整体水平至多居于全国中游、电视上星处于第三梯队的地方电视台,为何会有如此骄人的表现?为什么连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强势平台也给一个小地方台抢去了风头?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其成功的战略,解读湖南卫视的战略逻辑便破解了湖南卫视成功的秘诀。
(一)湖南卫视的战略调整过程
客观地说,湖南卫视的战略并不是上星伊始就非常明确的,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主动开路架桥过河”的过程。
1.频道上星带来发展机遇,战略思想初步形成
在1997年由于全国各地的电视台能够通过卫星向全国传播,观众可以选择的节目更加丰富,其它各地电视台,如山东电视台,贵州电视台都在酝酿着进行改革。湖南电视观众对湖南电视台的一些节目感到很不满意,这个问题引起省委省政府及广电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心将湖南电视台打造成一个全新的,在全国都具有影响的电视台,因此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都给予大量支持。以魏文彬为首的电视人,在这种背景下,抓住机遇,将电视台的运作机制改成市场化运作,在国内率先实施制播分离。魏文彬心里规划着一个蓝图——把湖南的广电事业搞上去,一定要“上星”,电视里一定要有“明星”。
自1997年“频道上星”以来,湖南卫视从节目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全面改版,面貌一新。针对各省卫视节目的状况,湖南卫视尤其注重了自身节目的特色和个性。1997年7月,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策划,《快乐大本营》走上卫视荧屏。一年以后,《玫瑰之约》引爆了婚恋交友话题,再次产生轰动效应。《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在全国许多地方都登上了收视排行榜的显赫位置。《快乐大本营》更被认为是“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革命先行者”和“综艺娱乐节目的第一品牌”,改变了国内电视从业者与电视观众的思维。《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是湖南电视娱乐节目激烈竞争的产物,其获得的空前成功使电视人第一次看到了省级卫视所具备的潜力,突破了认识上的“盲区”,坚定了湖南卫视实现“全国影响”的信心并为湖南卫视以后的“娱乐立台”奠定了基础。
2.2000-2001年出现的问题
湖南卫视虽然在上星伊始走在了省级卫视的前列,赢得了一定社会影响,但随着企业的发展,隐藏在粗放管理模式下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显现。
(1)战略定位的纷争与摇摆
当时湖南卫视内部对于战略定位争论得十分激烈,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湖南卫视应该走纯粹娱乐化的路子,走年轻化、偶像化、娱乐化的道路,湖南卫视应该“娱乐立台”;另一种观点认为新闻是媒体的主流,湖南卫视应该走新闻的路子,把新闻节目做好、做强、做大,湖南卫视应该“新闻立台”。这两种观点交锋得很厉害。但鉴于2001年部分谈话类节目导向偏差而引致的教训,湖南卫视的领导也客观的指出他们不存在“新闻立台”的实力,因为地方媒体的区位不允许进行新闻全国化的制作。
(2)结构设置的弊端逐步显现
频道制一直是湖南广电坚持的节目管理模式, 但是,各频道广告经营、节目购销等权利过于分化,彼此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恶性竞争的泥潭,广告的竞相刹价,电视剧的竞相抬价,重复生产,重复劳动等付出的成本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分而治之所带来的效益。
(3)收视率与效益脱节
“湖南卫视2000年创收2.4亿元,实际到帐1.8亿元,而支出高达2.9亿元——也就是说,湖南卫视已出现严重的收支不平衡。2001年,情况在继续恶化,1-6月湖南卫视的广告进帐仅5700多万元,而支出却达到1.3亿元。即使横向比较的话,2000年湖南卫视1.8亿元的广告进账,在省级卫视中也排到了第9名。”(注3)很显然,这跟湖南卫视在全国的影响力是不匹配的。
(4)先行一步的优势逐渐弱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7/7
关于企业经营战略问题的探讨(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