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发展做强、做大,就必须由OEM发展到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设计生产),再到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原创品牌),建立自己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民营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正确认识品牌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依靠技术进步,打造高品质、优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壮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不断成长。创品牌必须以诚信为本,以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内在品质为基础,要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长期检验,从创新上下功夫,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来培育、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企业的制度提升、规模的提升、管理的提升,通过管理的现代化保证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强势品牌、知名品牌是经济水平发展与否的标志,是综合实力强弱的集中体现,创立、培育与发展知名品牌,已成为企业、政府乃至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民营企业要想持续竞争和竞争有利,就一定要用系统整合的品牌经营策略与品牌管理技术,夺取品牌营销的制高点,中国要由“世界加工厂”变为“世界品牌缔造国”(2005年世界品牌100强没有一个中国品牌)。而不要动不动就使用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价格战”或透支“概念”来占领市场和欺骗消费者。
(六)建立广泛的联合,实现竞合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是广泛的交往经济,离不开与各种类型人或企业的联合;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时代,只有通过广泛联合,抱团打天下,个人或企业才会最具竞争力;当今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要成为国际人或跨国公司,更需要高超的联合能力。没有联合能力,就不可能适应这个时代。因为,没有哪一个人或哪一家企业能够独自成功。唱独角戏、当独行侠,是不能成大事的。竞争与合作是一体的两面,密不可分。选择合作,不是不要竞争,而是为了更好的竞争。个人或企业的合作能力越高,其竞争力越强,合作范围越广,合作的境界越高,生存发展的空间就越大,获得的能量就越大。作为一个合作的竞争者,只有在竞争中寻联合、在联合中求竞争,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只有运用合力、善于借力、与众相融、广泛联合,才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把蛋糕做大、把事业做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中国民营企业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牢固树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双赢理念、共赢理念、同好理念和竞合理念。即:发扬传统文化的“和合智慧”、“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战国时期的“合纵与连横谋略”,摒弃中国历史漫长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窝里斗劣性”。
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大视野,以大团队观高效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以大企业观实现企业广泛联合和企业间“竞合”,通过“创势、造势、融势”,即"巧妙配合虚拟合作、强强联合、互惠互利、共享资源,产生出“原子裂变”般的效应,创造出“1+1>2”的奇迹,从而彻底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双(多)亡竞争,实现竞合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发展。“同与自己有往来的公司共存荣,是维持企业长久发展的惟一道路”,松下幸之助一语道破了企业广泛联合的哲理。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现状,大多数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在目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短缺,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的形势下,建立广泛的联合,实现竞合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发展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如组建企业集团等是今后民营企业发展强大的必由之路。
(七)培育发展国际竞争意识与国际竞争力
人类在21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具有三大突出特征,即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集约化的趋势,国力的较量在于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企业的较量在于国际竞争实力。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市场区域较窄的企业为数不少,究其根本原因,与企业自身能力关系密切,即使有不少民营企业在中国当前看来不失为强者,但从世界范围来比,在规模、效率、盈利性、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虽然中国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但中国加入WTO后,完全化和国际化的竞争已日益加剧,我们的企业跨出厂门就是世界市场。由于中国民营企业目前所从事的行业基本上不属垄断行业,因此,民营企业一直是将来更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挑战中求发展。国际化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参与国际竞争,是中国民营企业于己于国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民营企业要敢于走出国门,将产品市场和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市场向国外延伸,并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之目标。通过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去学习,去实践,去获取先进的理念、成功的经验、优秀的人才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使自身以进为守,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提升企业的内在素质,实现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全世界优秀的企业,无疑都是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世界500强的发展历史证明,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以本国为基地,不断走向世界,最终成为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国际化是国际级大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必经过程,是中国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也是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应该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取决于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民营企业对国际贸易、国际竞争游戏规则的缺乏,导致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乏力与失利。当前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遭遇最多最棘手的恐怕就是“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由于民营企业反倾销人才奇缺,应诉获得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彻底曝露出我国民营企业“内功”甚差和不严密的财务制度和不规范的管理,因此,培育发展国际竞争意识与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和艰巨的任务。同时,在贸易投资方面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和贸易合作,与世界接轨,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消除贸易壁垒,实现企业全球化、利润最大化。联想、TCL的国际化之旅,应该是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参照物与学习借鉴的榜样。
综上所述,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因素:一是要有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企业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和进行持续竞争持续发展的能力。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六大报告为中国的非公经济破除了体制性的障碍,民营经济今后可以且一定要与国有、外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竞争。当前,民营企业所面对的是机遇,也是挑战,研究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民营企业一定会得到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当然,关于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是个大的课题,还有待于社会各界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和经济界学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魏宇辉、李海全、焦义斌、付启生:《民营经济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2、余伟萍:《企业持续发展之源—能力法则与策略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3、王关义:《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4、芮明杰:《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5、付文阁:《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6、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7、滕藤、郑玉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制度与政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现状、逻辑与对策》,中国企业报,2004年2月23日
9、傅黎瑛:《浅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11月23日。
10、周朝琦、侯龙文:《品牌经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1、《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中国企业报,2005年3月16日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