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仍不尽合理。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陆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根据“企业的产权形式”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占到样本企业总数的77.99%,但同时,有61.82%的企业承认本企业本质上仍是家族企业,有72.6%的企业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比重占90%以上。民营企业“第三次创业(即国际化)”的核心问题将是为企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引入智力资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造,建立现代公司制。
在一定阶段,集权式的治理结构和家族式管理,对于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它可能更有助于形成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从长期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角度看,“家企不分”将会成为发展的桎梏,民营企业从传统的家庭制转向现代制势在必行。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完成两个转变:一是体制上落后的产权模糊转变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二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尽快完成从第一代创业者向第二代职业经理人的转变。目前,用“职业经理人”制取代家族人管理是最佳选择,因为引进职业经理人可以给家族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其组建适合发展需要的结构。当民营企业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时候,其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就必须向高级化、多元化、分权化发展。因此,由传统家族式到现代家族式,再到现代企业制度,将会是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较好选择。
中国的家族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所有权家族化,经营层社会化,股权逐步公众化。根据家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现有规模,在既定宏观制度背景下最大限度的伸展自己的利益边界,实现家族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优化配置。
五、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企业持续发展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盈利能力的持续提高,保证企业在较长时间内长盛不衰,强调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利益。因此民营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就要不断通过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进行持续竞争持续发展。
(一)适应国家宏观调控,获取持续发展新机会
2004年,对中国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莫过于中国政府对经济实行了宏观调控,它直接决定了中国全年的经济走势,毫无疑问,宏观调控也直接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不但要从每次国家宏观调控中克服困难,更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1、突破传统,依法、科学打造发展之路。
从2004年宏观调控对民营经济的影响来看,今后民营经济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身调整要有新的突破。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中国的民营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因此,从某个角度看,它成长的历史,就是钻体制内“空子”的历史,也就是不断突破计划经济旧体制束缚的历史。但是,随着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民主与法治逐步完善,整个社会已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依法办事已成为政府和公民行为的准则。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发展后,没有与时俱进,仍固守原有的并无普遍意义的所谓成功经验,许多企业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受到挫折,如江苏常州“铁本事件”,铁本公司成为本轮宏观调控首先倒下的企业。因此,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冲冲闯闯钻体制内“空子”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依法循规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来到了。在政治走向民主,经济走向市场,意识形态走向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依法循规发展经济将是今后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
2、从“机会投资”走向“战略投资”。
民营企业必须克服一种与生俱来的机会主义惯性。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看到机会做了一个项目捞到第一桶金的。民营企业碰到投资项目,首先考虑的是该项目短期内能不能赚到钱,而很少考虑这项投资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意义。正是这种投资上的短视,导致许多民营企业要么发展乏力,要么很快从市场上消失。据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新诞生15万个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万个民营企业消失。消失的原因有多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战略投资眼光。企业战略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的竞争。
这次宏观调控使民营经济这种投资缺陷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了。这几年,钢铁等五大行业看好,许多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一窝蜂地钻进去掘金,导致投资过热。因此,这次宏观调控,国家主要针对第二产业中投资严重过热的五大行业进行了针对性调控,并卓有成效地控制了投资热,使国民经济迅速纳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使进入这些领域的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挫折。同样在宏观调控背景下,早年投资于能源领域的温州商人却赚得“锅满瓢满”。1990年温州商人就开始进入了山西,对煤炭进行了战略性投资,到现在他们控制的煤矿年产量达8000万吨以上。这一产量是山西省煤炭年产量的1/5,也就是全国煤炭年产量的1/20,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今后,随着党和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升,机会投资的成功率将会越来越小,战略投资将会日益显示其重要性。
(二)强化规范经营意识,夯实持续发展根基
长期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由于其出生和成长的时代性,社会对民营企业的规范性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质疑,也确实有一些民营企业因为不规范而经受挫折甚至被淘汰。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法律完善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游戏规则更加科学、完善、透明,违规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按理出牌”,即要规范经营、加强管理。
一是企业行为要规范,民营企业不仅仅关注财富的物质增长,同时要关注行动背后的精神内核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做到遵纪守法、合规经营、依法纳税、诚信健康。
二是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要健全,强力提高执行力,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能因个人意志而随意改变。说得更直接一点,民营企业的规范经营取决于民营企业家的意识和行为;
三是企业要与国际接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细节管理、文化管理全面提高质量,从而以企业精神引领企业文化,用科学发展观创造"绿色"财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即是要实现由人治到法治再到文治的转变。人治依赖于企业家的才能,法治则依赖于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而文治即企业文化的塑造---文化治企,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正日益显示出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巨大威力。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强势观念,是企业思维和行动的指南,企业需要通过文化建设完成“权力智慧化”、“理念政策化”、 “行为规范化”三个过程。管理制度通过升华就是一种文化,只有在优秀企业文化的包容和培育下,才可能诞生出优秀的企业管理行为和规范的企业员工行为准则。企业是把资源变成财富的事业,也是承担风险的事业,企业的发展和利润来自于企业的责任,而责任就是按规矩办事。全世界历史悠久的优秀企业,无疑都是规范经营的结果。
(三)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民营企业认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缺乏,尤其是当企业从单一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向跨行业生产领域转型,实行多元化发展时,就更离不开科技人才(包括技术工人)、管理人才和市场开拓人才了。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财力和人才的短缺,多数只能采用创新模仿的办法参与市场竞争,从而阻碍了民营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管理水平、扩展经营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步伐。因此民营企业要想通过持续创新就必须招聘到合格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