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些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大企业,但大多数还是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人企业,相对大型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集团,还是规模小、实力和抗风险弱。一是资本有限:企业的资本主要靠业主自身的积累和民间借贷,而非银行贷款。由于资本有限,大部分的企业只能维持正常的运转,一旦遇到风险很难抵抗。二是规模不大:由于受自身力量的局限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发展受到限制,规模难以扩大。三是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激烈的过度的市场竞争使赢利水平逐年下降,影响了实力的增强。民营企业创业初始,多数是家族企业或个人合伙企业,起步较低,资金有限,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投入少、规模小、见效快的行业,另一方面,高收益的行业基本没有向民营开放,由国家垄断,这样就造成了民营企业的规模很难壮大,实力难以增强,同时也威胁到一些民营企业的生存。
(二)发展快管理薄弱滞后,机制落后
由于中国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加上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传统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特别是财务、采购和高层领导等,实行严密的监控),内部管理混乱,其决策质量低下、失误再而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另外,一些企业制度不健全,形同虚设,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缺乏科学化决策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财务混乱,营销手段落后,奖惩制度难以执行,员工的主体意识差,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管理机制难以完善,多数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缺少远瞻性,创新意识差,企业难壮大,管理经验及资源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的需要,一些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企业主的素质低,民营企业的创始者中许多人原来是“洗脚上田”的农民,辞职下海的工人、干部,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和针对性的培训,而随着公司的发展而自身没有发展,管理水平达不到现代企业的要求。当其发展到一定时期一定规模后,特别是他们的思想落后并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及没有以前的冲劲而乏力的情况下,企业就很难健康发展、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一些专业管理人才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愿到民营企业去发挥才能,造成了企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很难提高。特别是现阶段职业经理人与民营企业老板的相互利用心态,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自脑”的不足和“外脑”的匮乏,必然导致飞速发展的民营企业管理薄弱、滞后。
(三)人才短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
目前,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上存在较多的问题是,要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要么留不住人才,再就是人才的来源单一,往往局限于企业所在地。许多民营企业之所以不能招聘到合格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质待遇和工资性收入低。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是建立在县域范围内,远离大中城市和教育、科研中心等人才汇聚的地方,因此,民营企业过低的工资和福利,以及老板种种“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到人才的吸引、长久留住;二是许多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主要是文化教育水平、城市发展环境不理想,人才不愿意来;三是民营企业往往不能给人才发挥更大作用提供足够的空间,如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信任与授权。
(四)民营企业诚信度低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仿冒名牌产品、商标侵权、合同蒙骗欺诈等短视行为与现象,这些现象多出自于中小企业,有些是地方保护的不良行为。有的行业,国家三令五申予以关闭整顿,但却屡禁不止。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做假帐,偷漏税,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拖欠工人工资,忽视生产及人身安全。有些民营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断上升。说明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见利忘义,丧失诚信,坑害消费者,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也断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转型期,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经济秩序尚未走上正轨,管理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部分企业主道德缺失,为追逐眼前利益,不惜违反法律、法规,贪图小利;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指标,对违法、违规企业视而不见,疏于管理。
(五)政策环境“次国民待遇”
长期以来,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次国民待遇”主要体现在审批制度、制度性歧视和法律保护上,有媒体报道,在民营企业非常发达的广东某市,在80多个行业中,外资可以进入62个,而民营企业只能够进入41个,相差20多个行业,这就是民企“次国民待遇”问题。在税收政策上存在“次国民待遇”,例如对民营企业所得重复征税,企业除与国有企业同样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再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权益转赠资本金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外商企业获得的利润用于投资,不管投资该企业还是开办其他企业,均可获得退还一定比例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这种双重征税制和歧视性的政策,限制了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
(六)融资环境差成为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
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的单一,绝大部分还是依赖向银行贷款。由于中小型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较少,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而上市融资由于门槛高,而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让他们很难直接进入。浙江、广东等地企业自发形成了一种企业隐形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成员企业可以相互拆借,到期归还本息。例如,仅在温州和台州就有3000亿元左右的民间资本在流动。近年来,少数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要么到香港和美国的金融市场融资,要么用买壳上市的方式“曲线救国”。但这毕竟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可以做到,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仍然需要有更简便快捷的融资渠道,因此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融资数量依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四、创建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总和,其中,外部环境包括许多方面,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以及企业所在的行业状况、竞争状况等,它们都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影响。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适应发展的外部环境。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对辽宁省、广东省的八个城市的情况进行调研后,认为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发展,必须解决四个问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为企业“松绑”;为中小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大开方便之门;清理过时的税制规定,切实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强私有财产保护,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一)全面提高思想认识,正确看待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六大在政策上明确提出,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还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大宣传力度,打破观念上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对民营企业的偏见。“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要使广大民营经济、个体经营者和员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各级政府要对国企、民企“一碗水端平”。所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增强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努力营造民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平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在全国迅速形成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
要突破旧的思想观念的限制,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要有“破”有“立”,使民营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首先,可以确立人们对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成份定位的新意识,逐步消除民营经济只是“边缘经济”、“小狗经济”、“草根经济”的错误看法;其次,政策制定上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些歧视性政策要得以纠正,要确定市场准入的统一标准。凡是竞争性行业,都应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目前仍然由国有企业控制的传统垄断性行业,也要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适当方法允许民营企业逐步进入,凡属已经和将要对外资开放的行业都应当对民营企业开放,等等,建议制定并颁布《民营企业投资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法》,政府还可据此制定和颁布《民营企业投资产业目录》。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与创新环境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原则,完善政府的经济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市场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提升“政府搭台、民企唱戏”的服务水平。同时,要按照“精简高效、行为规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手续、审批环节和规范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优质、低成本的服务;严禁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加快建立执业标准和监督机制,建设公共性服务平台,以便在技术进步、信息网络、对外合作、市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