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过26年的高速发展、崛起后,同时存在诸多“持续发展障碍”的分析与思考,以“企业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必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构筑中国民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以应对现今“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集约化”的大趋势和强有力的挑战,提出大量构筑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思考与对策
【正文】: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6年来,特别是近15年,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速度。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其间,中国民营企业挺立潮头、异军突起,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崛起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发展负面影响和持续发展“障碍”,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如何更好地适应竞争,加强竞争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浪潮开始涌动。与此相适应并随之而来的,是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那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如何构筑持续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实现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十分值得思考并要求我们研究出与之相匹配的对策。
一、我国发展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有力证明,我国创造、培育、发展、崛起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与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如国民经济所占比重,在税收、财政、就业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发展民营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有多种积极作用,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最有经济效率的,体现了生产力内在的质量表现。国民经济“民营化”是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最好选择,因此发展我国民营经济是非常重要的、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与理解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
从字面上来看,“民营”与“国营”、“官营”相对应,“民营”一词的本质规定是“营”、执行主体是“民”,强调一种与资产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式,似乎不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民营企业是与“国营企业”相对应的,是人民大众以民间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知识智力联合、资源联合形成的社会化的、公众化的创新经济组织,它不需要国家拨款、不要国家行政编制,依靠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运作机制。它产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主要发源于国内民用消费品制造行业和流通行业,其主要生产方式以来料加工为主,不需要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进入门槛不高,国际市场容量庞大,国内市场细分和行业垄断局势不明显。当国有和大规模资本逐渐退出后,开始涌向能源、交通、金融、房地产、高科技行业,民营企业于是得到迅猛发展,期间也滋养了众多实力不凡的民营企业群体。
民营经济是中国改革者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与“国营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制度,它把国有、国营以外的多种多元化经济纳入了一个高度概括的经济模式——“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不是“非公经济”,也不是“私有经济”,而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化、公众化、法权化的混合经济。
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大致有如下几个部分构成:①私营经济,包括私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②股份制经济企业;③城乡集体经济企业;④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⑤非国有控股企业;⑥非国有控制的企业,如被租赁、托管出去的国有企业;⑦外资企业;⑧港、澳、台商企业等等,共同构筑我国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体系。而我们平时所讲的和文中出现的民营企业,主要是指“狭义”的民营企业,即不包括外资企业和港、澳、台商企业的统称。
(二)发展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1980年改革前,运动不断,目的是“把私变成公”。如民族资本工业化运动,农村搞公社,还有就是文化大革命,都是围绕“把私变成公”这样一个主题。结果是中国经济很不景气,问题很多,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就企业本身来讲,大量企业都是亏损的,维持不下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的力量,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教训后证明脱离生产力的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封闭保守是行不通的。于是,参照国外发展经济经验,提出改革开放,就是“把公的变成私的”。首先是提倡个体户的发展,后来慢慢允许私人办工厂,中国的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就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8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90年代,公有制的存量慢慢开始改革,到现在民营经济在全国已经占了一大半,涌现了广东、浙江、江苏等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大省,有的县、有的地市已经占到80%以上都是民营经济,如浙江民营经济已经占到85%以上,将近90%。总体来看,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特别这些年来新增加的投资、新增加的就业主要还是民营经济。
改革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国民经济“民营化”是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最好选择,民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
(三)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快速增长的民营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出口、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技术创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骄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1. 民营企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量的主力军
据中华全国工商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中国登记的民营企业达300.52万户,注册资金为35305亿元人民币;个体工商户达2353.19万户,注册资金4186.99亿元。同时,根据新华社披露的最新统计: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目前正以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每天增加30亿元的速度飞跃发展,其产值已占中国当前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