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当前民营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的统计,目前中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的62.3%都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民营经济还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企业数占全国比重近60%,民营企业数超过20万户的有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六省市。因此,民营企业不管是数量还是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量的主力军,民营企业越发达的地区,这种状况越明显。
2. 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发展,国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民营经济的比重快速上升。根据2002年的测算数字,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占中国GDP增长的35%左右,外商和外商控股占16%左右,民营经济则已占到48.5%。2001年末,在全国企业法人中,国有企业仅占12.2%,私营企业占到43.7%。在200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只占36.22%,非国有企业占63.78%。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调查,分别有8%的私营企业已经参与国有企业的兼并收购,有13.9%的私营企业准备参与国有企业的兼并收购。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国有、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化,从而使得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3. 民营企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为社会稳定做贡献。
2002年全社会就业总数为7.374亿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163万人,占全社会的9.7%;民营企业(含农业劳动力)就业占到全社会90.3%,如果不包括农业劳动力(3.66亿),吸纳的就业量为3.09亿(其中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为,1.33亿),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42%。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70%。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2002年底在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的有3885万人,在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的有4268万人。近10年来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1000多万人,这些人员几乎全部被民营企业所吸纳。
4. 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了,哪里民营经济发展快,哪里经济发展就快,社会问题也容易解决。当今的经济大省也是民营企业大省,如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的企业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其他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非农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如广东的东莞市、佛山市顺德区,成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的先进典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吸纳新增就业人口,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再翻两番,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说: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
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中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外,在理论上、法律上、政策上、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据国家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超过300多万家,从业人数4088万人,注册资金达3.5万亿;共有个体工商户2353万户,从业人员达4636万人,民营经济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下:
(一)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中的竞争性领域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截止到2001年底民营企业中从事制造业的有33.76%,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40.54%,社会服务业为11.26%,而在其他行业的总数之和仅为14.44%,因此“劳动密集型”行业依然是其主阵地。
(二)民营企业地区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
“东部发达、西部滞后、中部平庸”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从民营企业的分布看,2002年东部地区企业户数占全国的68.9%,中部占17.3%,西部占13.8%;从个体工商户分布来看,东部占48.2%,中部占31.6%,西部占20.2%。2002年,民营企业户数过20万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北京都集中在东部,规模大、影响大的企业大多也集中在东部,全国500个大的私企中,浙江就有170家。我国先后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均地处东南沿海。而中、西部地区由于政策与民营企业数量、规模的严重不足,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落后,中、西部地区成为“民工”输出大省,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
(三)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实力逐渐增强,自身素质逐步提高
2003年入围上规模企业(年营业收入总额1.2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2268家,比上一年增加686家,同比增长43%。2003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15225.4亿元,营收总额5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6家,比上年增加25家;营收总额5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38家,比上年增加233家。根据2004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显示:有74家民营企业晋升500强,比2003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这些民营企业的资产总计达4640亿元,其创造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额分别达到了总额的6.02%和8.21%。民营企业家在2003年“非典”突发性事件上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工商联会员和民营企业家在生产经营普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为支持社会抗“非典”共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8.4亿元,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凝聚力。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实施光彩项目9765个;民营企业纳税意识增强,2003年度上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纳税总额691.8亿元,其中前500名企业总计4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
随着中国融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营企业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出了自己强大的竞争能力。如浙江万向集团掌舵人鲁冠球是各类财富排行榜上的常客,万向集团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达到65%以上,该集团也成为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和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中惟一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方兴未艾,引领民营经济产业新方向
1992年以前,民营科技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大多主要是以技术发明、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产品贸易为主,到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结束“姓资姓社”的争论,民营科技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一直到现在,而且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使民营科技企业走上了“技工贸”的产业发展道路。目前,已有5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内5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民营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设备、仪表、生物医药和材料技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提高了我国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据有关专家估计,到“十五”末期,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将达到16万家,从业人员将达到1000万人,其中科技人员300万,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以上,在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达到10%左右。
三、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难题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在20多年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民营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及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遭遇和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规模偏小,竞争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