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落实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实现在2005年建立石油战略储备量30天的目标,并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框架,包括尽快制订和颁布《石油法》和《石油储备法》。在“十一五”发展计划期间,应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更加完善和储备期更长的石油战略储备,切实提高国家应对国际石油市场剧烈波动和石油中断的能力。
5、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制度性保证。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使企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境外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内部人员失控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了适应跨国经营的需要,大公司的核心层可发展为控股公司,把各个分公司作为由公司控股的独立经营实体来对待。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孙公司将按照商业原则参与国际竞争。
6、赋予各类企业以平等的海外经营权。
为了给跨国过程注入更强的成本意识,应当鼓励民营企业去跨国,应减少国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至少不能让国营企业继续垄断跨国投资。据商务部报告,2003对外直接投资中只有10%是私营企业进行的,这种比重太少,也意味着目前的海外投资更多是出于“政绩”和其它非经济因素。如果继续如此,不仅头几批海外投资的收益与成本比不会合算,而且所交的跨国投资“学费”也不一定能达到最好的“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7、政府为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开发海外资源,面临诸如政治、经济等现实风险,因此,风险规避就成为了企业关心的首要问题。由于当前国际上资源富集的大油田仍主要掌握在西方的国际垄断资本手中(世界排位中前20家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导致我国在海外已获取的资源产地大多分布于政治经济不稳定的敏感地区。企业在投资时,还要面对融资等困难。毕竟,“走出去”是要到海外投资,国内的金融机构对贷款的安全性考虑是必然的,由此导致的放款谨慎性是可以理解的。企业应该广泛拓宽融资渠道,规避项目投资的财务风险,比如可以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担保,通过专门的政策性产业基金筹措一部分资金等。对此,国家已经确立了专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比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海外投资险,就可以帮助企业覆盖东道国的政治动乱、外汇汇兑限制、战争和政府征收等风险。对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支持,日本当年的作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所面对的资源供给和出口市场拓展挑战并不亚于中国今天所面临的,“跨国”也是他们当时面对的新挑战。以石油为例,日本在60年代98%的石油都靠进口。1967年,日本政府成立“日本石油开发公司”。该公司其实不是公司而更像一个“国家石油投资基金”,因为其作用是由私有公司向其提供海外石油开发项目书,然后由“日本石油开发公司”根据经济判断为具体的民营海外投资项目提供风险贷款。如果海外石油勘探项目失败,那么经营该失败项目的私营公司不必还债,以此鼓励民间去海外寻找石油资源,去“各显神通”。私营公司更会在乎成本,以便其成功率和效率达到最高。从1967至1973年,该日本石油基金共资助成立36家海外石油开采公司,使日本在海外石油投资从1967年前的每年114亿日元增加到1973年的年投资2000亿日元,为日本此后的石油保障打下了基础。
世界石油经济和石油政治演进的历史表明,“竞争下的合作”将是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当今世界石油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下,中国的石油企业要在国际联合投资中争当作业者,努力成为多个合作伙伴中的牵头人或组织管理者。同时实施资本运营战略,通过上下游一体化介入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鲁 桐 主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吴 磊 :《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美国能源部:《国际能源展望》,2004
5、田春荣等 : 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分析报告》,2004
浅析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问题(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