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建中国保险市场主体信用的对策
从西方发达国家保险业百年的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建市先树信”,只有良好的信誉基础才能保障保险市场稳定。可以说,现阶段诚信经营不仅是我国保险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规范保险公司经营、防范化解经营风险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重建保险信用,可谓是任重道远,但只要有关方面真的下了决心,全社会共同来努力,也并非不可能之事,以下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
(一)外部监督
对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不能靠自身力量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依靠外部力量来加以规范,当前保险市场上的许多外部监督力量在建设保险信用问题上可以说是有所作为的。
1、 多种监督主体多管齐下
(1)政府部门应转换理念。
既然有了专门的监管部门,政府就应该从保险市场的主体地位中退出,作为市场宏观调控者的面目出现,不能再直接参与保险公司的市场运做活动,出现政府信用取代保险市场上的商业信用。政府部门在当前应主动辅助中资保险公司尽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体制改革,使中资保险公司能够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商业信誉,在进入WTO后迎接外资保险公司大量进入的挑战与机遇。
应该说,当前政府对保险市场规范还是在努力完善的,比如改革中国人保、建立保险投诉绿色信访通道等,但更多的还是应该从某些市场运做可以解决的问题中退出,让保险市场能够自我完善发展。
(2)行业自律规范
行业协会,是规范行业信用的重要组织,综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市场中,行业协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行业内的不法商人,行业协会有权予以剔出行业,使其再也不能再行业内生存,这对不守信的企业,抬高其失信成本,迫使其难以作出逆选择,威慑力极大。
行业自律有着国家机构监管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国家监管普遍存在着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低、大多数情况只能个案监管的问题,而行业组织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管理的天然优势,能与市场保持最广泛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对发现市场的不诚信者,能及时剔出市场,纯净行业。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行业自律组织,是由2000年11月成立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及各地的同业公会,这些组织能通过自己制定行业规则、开展行业信用评比、制裁失信会员来对市场实行自律管理,因此,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在保险市场上的作用,是当前重建保险信用很重要的环节。
行业协会自律的主要缺陷在于发展还不充分,监督权限有限,主要依靠政府扶植,独立性较差等问题,都是有待加强的。
(3)加强媒体监督
媒体是舆论的喉舌,反映着人们的声音。当前媒体正成为社会权力的重要组成部门。不少保险市场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媒体首先揭露和报道的。一些不诚信的保险公司和代理人在被报道后,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些都使媒体对保险市场的监督成为可能。媒体对保险市场信用的监管主要体现在:
一是将问题暴露了出来,消费者可以有的放矢地提高警惕,主动地避开各种陷阱。
二是使误导性的保险难以售出,那些误导消费者的一部分产品,会被逼回正路上来,诚信地引导消费。
三是为监管部门提供全方位社会反馈,帮监管部门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保险市场秩序。
但媒体监督的缺陷在于这种监督是非制度化的,只能说是发现局部现象,解决局部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而媒体自身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往往使媒体自身的信用问题也受到威胁和质疑,难以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在我们系统的制度建立起来之前,媒体还是能够起到纠正局部偏差的作用。
2、 保险市场监管依然是建立保险信用的一大法宝
保险市场的外部监督虽多,但都并非是保险市场的主力军,与其他监督方式相比。保监会对保险市场的保险监管才是专门性、独立性、经常性的和制度性的,有着国家事业单位的机制保证和充分的资金支持。
所谓保险监管是指一个国家保险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现行法律对保险人及保险市场进行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的保险监管,可以弥补市场信息不对称,解决市场失灵,维护消费者利益。
当前保监会对保险市场诚信问题的监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内部体制的监管
保险公司内部体制本来是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问题,可是内部管理却影响到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因此对保险公司的内部体制加强监管成为当前保险监管的新方向。
(2)保险财务制度的监管
保险财务管理的监管向来是监管的“软肋”,虽然保险法和相关规定也规定了保险监管要对报表等财务资料进行监管,但保险监管部门重监管机构审批而忽视财务营业状况已成为普遍现象,大约这些部门认为财务监管有审计和税务部门负责就可以了,因此导致不少对财务方面的监管流于形式。致使一些公司肆无忌惮的大做假帐,隐匿保费收入,偷税漏税横行。
因此,加强对保险公司财务制度的监管,应改善监管的方法,提高监管人员财务素质,并和审计、税务及司法部门相配合,堵住保险公司的财务漏洞。
(3)偿付能力监管
偿付能力是指保险组织履行赔付保险金责任的能力,是保险公司资金力量与自身所承担的危险赔付责任的比较。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灵魂,许多公司的风险都来源于对偿付能力不足。一些公司为拉业务超越自身能力接受保单,最后导致偿付能力不足而出现风险。因此,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是保险公司失信行为引发风险的预防保障机制。
(二)道德重构
中国向来重视道德教化的力量,信用缺失说到底是道德缺失,重构中国保险市场的信用,离不开道德构建。
保险市场的道德建设,需要保险市场主体通过自控机制,激发自身的道德觉醒,来共同建设一个健康向上、诚实守信的市场。
1、加强诚信教育
保险公司从自身做起,坚持不懈地对员工进行诚信教育。宣导只有讲诚信的业务员才可能拥有固定的、并不断壮大的客户群体,才能创出最佳的工作业绩。也只有讲信用的保险公司,才能够真正做大做强,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诚信并不是看不见的利益,而是切切实实在保险市场上存在的东西。
保险公司要从业务健康、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信用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强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更通过与客户直接的业务人员,把这种诚信信息向客户灌输,从而促进客户的道德觉悟,即防范了客户诈保的道德风险,也同时规范了社会信用。从这方面来说,方法就有很多,比如平安保险公司从自身的企业文化出发,开展的“诚信”主题活动。平安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包括:(一)要建立一套以诚信为内容的价值理念。诚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不仅是企业生存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具体讲,就是要把“诚信”的思想体现的企业文化当中,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创建以诚信为内容的集激励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企业精神;并围绕企业中心任务,编写符合企业实际的诚信教育提纲,在企业内部形成倡导诚信、推广诚信、实践诚信的价值体系。(二)要建立一套普及诚信理念的教育机制。诚信理念很大程度上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诚信教育要以培养员工的诚信意识、强化员工的诚信观念为目标,通过教育使员工做到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供职,做一名领导信任、群众信服、客户信赖的优秀员工。其次要有具体的日程安排。在进行专题教育的同时,注意把诚信教育贯穿到职工日常教育当中,贯穿到思想工作当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每年要安排一到两次诚信理念专题教育;利用新员工入司,重大改革政策出台,企业机制转换等时机在员工中进行诚信教育。特别对于新员工,要把诚信教育作为入司培训的重要内容,使他们从入司的第一天起就做到忠诚尽职,诚信服务。再次要把诚信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通过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强化职工诚信为本的人生价值,把职工的个人成长与公司的兴衰荣辱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司兴我荣、司衰我耻的浓厚氛围。(三)要建立一套诚信为优的激励措施。对秉持诚信者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对忠于职守、诚信待人、诚信服务者给予表彰。在评选展业明星、服务明星、先进个人、先进集体时,要把是否诚信作为重要条件对一线展业人员的考核,要把是否诚信做为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定性、定量两种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在表彰诚信的同时,对员工中存在的欺诈、误导行为要给予严厉处罚,着力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2、引入诚信机制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