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职工参与制度的基本理论
西方国家在长期的探索中引入了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参与企业所有权
分配原则,形成了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劳动者共同治理企业的新型公司治理结构。所谓职工参
与公司治理是一种由公司法规定的,职工以特定方式参与公司决策机构、介入公司决策程序,
影响公司决策结果、监督公司决策实施的民主管理制度。
“职工参与”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与之相关的立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今职工参
与公司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公司的传统内部治理结构确立了股东本位原
则,公司被单纯视为股东牟利的工具,“公司利益”视为“股东利益”的同一语。“只有以
所有权形式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的股东才享有公司权力,他们对公司财产不仅享有剩余索取
权,而且对公司的经营享有最高控制权。”
股东最有积极关注与监控公司的经营,且较公司的其他参与者有动力校正经营者懈怠及
道德风险。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这种被奉行为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企业治理模式受到了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挑战,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是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在职工利益领域的表现。依此观点股东只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之一,除此之外公司的雇员、消费者、客户、当地射社区及至其他影响公司和受公司影响的社会公众都分别与公司存在某种利害关
系,故而亦是公司的利害相关者。没有这些利害相关者及其在公司中的权益,作为组织的公
司将无法存续,公司正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围绕权益获取和保护的合作博弈所形成的关系网。
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职工则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职工的工作、生活甚至养老都与公司
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他们是公司发展的主导力量。这样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被定义为股东、
债权人、职工等利害关系人之间有关公司经营与权利的配置机制。各种利害相关者应当共同
参与公司治理。
随着技术进步,职工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仅仅具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当他们把
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作为资本投入企业,不可避免要承担这种特定的“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的
风险。尤其是在高度专业化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对于公司财富创造的方式极为重要的情况
下,职工也是股东,他们也是剩余索取者并成为剩余风险承担者。“现在已不是一个劳动创
造价值的单因素经济,而是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财富的双因素经济。”
现代公司已经成为多元利益联合体,不仅是资本联合,而且也是劳动与资本的联合,作
为劳动者的职工是其不可忽视的构成部分。
二、国外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的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不仅职工参与制度的学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且有关的立法实践更是高潮迭起。由于各国立法环境、经济文化背景各有差异,在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尽管各国职工参与公司机关的形式和风格千差万别,但要说出孰优孰劣也很难。导致诸种职工参与模式的原因在于:(1)各国互不相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背景:(2)对职工参与公司机关权的性质的不同认识。
(一)英美模式及其成功经验
英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股权具有高度分散化,强调股东自治,股东会有很强的约束力;机构持股力量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作用弱小;单层治理结构,公司不设监事会,由董事会履行监督职责;独立董事数量较多。在美国,1947年《瓦格纳法》(Taft-Hardy Act)开始后,联邦政府就开始着手支持雇员摆脱雇主控制的权利,到了80年代,美国公司立法的调整范围辐射到劳资关系方面,尽管美国关于雇员参与公司治理的法案尚未出现,但是,在实践中从“管理入力资本”的角度让雇员参与公司的经营己成为美国公司的一种时尚。在英国,职工代表原本在董事会中无法定地位,但是在1973年OCBI公司事务委员会发表的《英国公众公司的责任》报告中提出,为了长期收益,董事会必须承认他们对雇员、债权人、消费者、社区及全社会如同他们对股东那样负有责任,尤其强调与雇员之间保持令人满意的工作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1984年建立“联合代表委员会”后,职工在董事会中就有了代表权。
(二)欧洲模式及其成功经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7/7
论《公司法》对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的法律规定(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